公益助残自强自立
小小洗衣社有爱有梦
●海航有家“特殊”的洗衣社聚集30多名追梦的残障人士
●他们起初接不到几件衣服常常把衣服洗坏被客人投诉
●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工资上涨体会到“养家”的幸福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两个“有所”。在海口国兴大道海航大厦负一层车库的一处角落,李育文从报纸上十九大报告解读文章中,读懂了这一信息点。作为一名从事助残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李育文看到了残障人士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也看到了助残扶残大有作为的将来。
李育文从事的助残公益项目是一家洗衣店。“这家洗衣店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员工全部都是残障人士。”李育文是这里的总经理,这家“海航自强洗衣社”倾注了他和30名残障人士员工将近三年的心血,也承载了他们自强自立的追梦故事。
□南国都市报记者张宏波
一种
大爱
洗衣社30多名员工都是残障人士
海航自强洗衣社每天8点开始营业,中午有两个小时午休时间。12月1日中午,51岁的王海敏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弓着腰站在洗衣台旁,因为一件衬衫上的污渍问题,他正在用洗剂反复清洗。“跟以前相比,这里的工作环境已经很好了。”王海敏流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珍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不少助残扶残项目纷纷落地。2015年,海航自强洗衣社开始试营业,这是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助残公益项目,也是该基金会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寻求到的一条可行的、可持续的、稳健的、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公益助残之路。该项目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平台,支持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现自立、自强,过有尊严的生活。王海敏是最早进入洗衣社的员工之一,因为小儿麻痹症,他体会过找工作的艰辛。打零工基本是他以前的谋生方式,妻子也是如此,收入很不稳定。后来,居委会为他推荐这份工作,王海敏立马同意了。他知道,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需要供养孩子上大学的他意味着什么。
几乎和王海敏相同的时间,苏贤秀也加入洗衣社。前段时间,他填了一份问卷,其中有两个这样的问题:“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你最恐惧的是什么?”苏贤秀的回答分别是:“我最想拥有上大学那种才华”和“最恐惧将来没有钱送小孩上大学”。苏贤秀明白,稳定的工作才能支撑孩子未来的大学梦,而这也是他曾经的梦。
1990年出生的符永拾并没有养家重担,但患有腰部畸形的他,也遭遇过找工作时的冷眼相待。“小时候没有,后来才出现这种残疾。”符永拾说,他自卑过很长时间。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符永拾来到洗衣社,也是这里最早的一批员工。
在海航自强洗衣社,身患残疾的员工共有30多位。他们一般通过残联、居委会推荐及熟人介绍,并有就业意向以及一定的自理能力就能申请来到洗衣社。在此之前,他们中有人是失业者,有人从事着更加辛苦的工作却入不敷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大多数人都是低保户,经济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李育文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