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帝浣为贵州威宁兴隆厂小学上书画课的场景。林帝浣说,如果能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一颗艺术和美的种子,或许这里将来能出大艺术家呢。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林帝浣成了“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他用一支丹青妙笔,勾勒出四季流转的诗意。而此后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背景图,让更多人注意到他——一个学医出身、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的大学老师。
1 画画 漫画比国画好
林帝浣的办公室(也是画室)位于中山大学番禺校区内,两张数米长的画桌堆满了宣纸、颜料和画稿,地上堆有几箱成稿的漫画,屏风和墙上错落有致地张贴着他的书法和画作,最惹人注目的要数那几张色彩明丽而意境深远的长卷水墨画,它们即将在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亮相。林帝浣正忙着挥毫泼墨,给画卷上的荷花做最后调色,就完成了同事约请的字画。接触林帝浣的人都说,小林老师人好,不拒绝人。
这天,有央视记者来拍他正在做的公益活动,他自嘲“每次要上镜,都不知道穿什么好”,还是穿那条普通的深色牛仔裤和寻常的黑色休闲外套。他身材微胖,标志性的笑容让眼睛眯成一道缝,跟“小林”这个名字一样,他显得低调、谦和、接地气。
林帝浣是上届中国诗词大会中让观众感叹“简直美醉了”的背景画墙的创作者。他笔下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背后“暗藏”诗句:漫天落花似流水,轻车马骑穿林过,正是“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写照;芦苇苍黄,疾风吹荡,这边伊人乘舟泛江,岸边不知谁遥望,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呼之欲出。
他还是把中国二十四节气“画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人。去年,中国代表团选中了他创作的一组二十四节气水墨画作为推介宣传画,水墨丹青,寥寥数笔,勾勒出四季流转、物候变化的诗意,惊艳了联合国教科文评委们。二十四节气的主题画,很多画家都有涉猎,小林的作品更像是做减法,意象简单却不失韵味。“很多年轻画家用日韩插画来表现,也蛮好看,但那不是中国的东西。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而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领域就是水墨画,这些写意画,看起来简单,关键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
相比国画,林帝浣认为他漫画画得比国画好。他用漫画表现“烦恼像根葱往里一看全是空”、“每个抖脚的人心里都有一台缝纫机”、“生气时被逗笑是件伤自尊的事”……他在漫画里趣说世相,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时而又道破人生无奈,直抵内心的伤口。网友在下面评论:“感觉最近,我最如花的笑容都给了小林老师!”
这些漫画有些是他在机场晚点的即兴之作,有些是在睡不着的晚上蹦出来的想法,几经打磨、构思。什么是好的漫画?小林说:“漫画的出发点不是揭短嘲笑,段子每天都看很多,搞笑的事也听很多,但这些对你没触动。漫画不光是搞笑的,也不仅是讽刺的,要怀悲悯之心,对这个世界温柔看待,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小林不追求业界认可和名气提升,也没想达成什么目标。他说:“我天性不是一个很执念的人。我会有很多想法,想起来就玩,不喜欢就放。”
但小林又是个自尊心极强的画家,他会将某个人的作品设为一座“山峰”,越过一座再有下一座,他在齐白石、吴冠中、潘天寿等人的画中浸染成长,对黄永玉、丰子恺的画情有独钟,但又刻意拉开与他们的距离。“我的画不会跟他们一样,我的自尊心不允许像他们,即便这是很难逃脱的。但我的天性就是不喜欢走前人的路,所以还要再大胆、再努力一些。”
2 选择 所有的弯路都是最直的路
采访这天,小林的朋友、广州美院的陈教授来他的国画课客串,现场有人拿了一张大理风景照让他们斗画。陈教授先画,在桌上找不到酞青蓝。小林打趣:“我从来不用酞青蓝,太妖艳,不符合我低调高冷的气质。”画到一半,陈教授叹气:“唉,不像啊!”“怎么不像!大家说像不像?”同学们又被逗乐了,齐声答:“像!”这个在人群中不爱凑热闹、自称性格内向的人,总能用他恰如其分的幽默活跃气氛。
待陈教授一幅意境朦胧的山水小品出炉,小林裁了一张更小的宣纸,“我是野兽派啊,画画比较费颜料”,说罢大笔颜料信手挥,看似漫不经心,几经修饰,一幅油画般的明艳深秋图跃然纸上。两幅画一大一小,一深一浅,各有韵味。小林作画,往往出其不意而自有新意,“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跟别人一样”是他的一贯原则。
林帝浣来自广东湛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在废品回收站里淘到的旧书、画册就是他的艺术启蒙,他从中懂得写字要像沈从文那般有味、作画应如丰子恺那般有趣、讲故事得像《三国演义》那样精彩。
初二那年,漫画的种子最先在他生命里萌芽。无意中翻到蔡志忠的《庄子说》,立马被画里有趣的小人吸引,更折服于作者用风趣幽默的形式解读晦涩难懂的庄子。林帝浣自学漫画,一部《庄子说》临摹不下三遍。他向杂志社投稿,收到的退稿信厚厚一堆,但他锲而不舍。直到有一天,他在学校突然看到自己的漫画发表了,兴奋的他举着杂志一路高呼狂奔回家。
高二那年,学校来了个美术老师,纸上乱涂几笔,一座山就现出来了。林帝浣从中发现漫画所没有的魅力。他花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了笔、纸和颜料,齐白石、潘天寿、林风眠等就是他的老师。第二年,他在学校宣传走廊办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画展,获得湛江市青少年书画比赛的三等奖。与此同时,他以全校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赢得了高考的胜利。
按本来的计划,林帝浣打算报美院,但分数“太高”,学画画太“浪费”,据说医学是高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干脆当个拿得起手术刀、运得了画笔的医生岂不是更酷!于是,林帝浣进入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
林帝浣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高考前为了缓解压力他带班上男生打扑克。大学期间,他牵头办文学杂志,主要目的是把女生招进来,顺便把自己写的小说发表在。他还召集小伙伴们搞工作室,做设计、接小广告,当年的创业实验如今被他戏称“坑蒙拐骗”。
青春时期的林帝浣一直活在贫穷与自卑中。他一本正经地说:“你看现在我身上也弥漫着一股城乡结合部的气息。”初中开始,来自农村的林帝浣就感受到他与城市同学的生活差异。为了他的大学学费,父亲白了一半头发。后来父亲挖了一片鱼塘,每年暑假,他要跟父亲把鱼拿到市场上卖。“直到现在我杀鱼的手法都是专业的。”
林帝浣能折腾,毕业择业本已经有意向的某医院医生岗位,又被自己换成留校的行政岗。“我天性随心所欲,思维奔逸,天马行空,而治疗病人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当然从医我相信我也会努力当一名好医生。”
1998年,月薪不过700元的林帝浣需要直面贫穷的压力。他自学网页编程和平面设计,是中国第一代网民、第一代网页设计师和最早学习Photoshop那批人中的一员。至今中山大学的门户网站也出自小林之手。经历过无数个加班的不眠之夜,5年后他基本供完房贷。没时间画画,更谈不上凝心静气练书法,这些在别人看起来的弯路,如今都成为他发展的更多可能。
小林说:“所有的弯路都是最直的路。”比如有了网页编程和平面设计的基础,博客、微信公众号的页面设计,P照片、排版对他都是小菜一碟。哪怕是当年读医又“弃医”,他也认为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医学教会我理性思考,我会在创作中找一条边界——自我表达与脱离观众理解的边界。很多艺术家不考虑观众感受,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其作品。但我不会,我的理性告诉我,如果大部分人理解不了,我就会往回收。”
3 摄影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的眼睛
小林经常背一个卡其色的硬质帆布双肩包穿梭于教室与画室间。背包因常年磨损而略微显旧。这个包不仅陪伴小林每天往返家中和校园,也跟随他走遍中国版图的大江南北,而包里最常驻的家伙就是小林的相机。
小林的第一台相机购于2003年,花了他近3个月工资。那时他凭借几年的努力已还完房贷,人生一下没有新的动力,恰逢数码相机时代迎来新高潮,他就跟论坛里的摄影爱好者一起组团外出拍照。照片洗出来,随便一张风景照都能赢得别人一片惊叹。然而,林帝浣很快对这种可复制的“群拍”厌倦,“别人能拍到的,我就不想再拍了。”他开始独自出发,随意订张火车票,没有计划,没有攻略,住最便宜的单人房,找最地道的街边小吃,下一站目标,看心情。
2007年,《广州经典游》出版,记录了他镜头下的东山少爷的小资洋楼、陈家祠的屋檐、西关的骑楼街等,尽显岭南粤韵风华。
2008年,跟朋友自驾游新疆,拍下雪山湖泊大草原、向人吐口水的骆驼、骑驴的柯尔克孜人……后来,他们出现在著作《唯有中国才有的美:遇见新疆》。
2013年,他在《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中用照片、绘画和文字记录了他在各地行走所见的春去秋来、夏暑冬寒以及心情和感受。
回首往事,小林对行走最深切的感受是旅途中的漂泊感。后来的岁月,他又一直为追随这种感觉而上路。那些路上偶遇的陌生人甚至成为朋友,他们就成了思念一座城市的主要理由。
此后,小林渐渐转向人文纪实摄影。他的《我想给你拍张照》中有夹瘦肉往他嘴里塞的白族婆婆、想去广州吃麦当劳的贵州小女孩、餐馆里大声唱歌又突然忘词的藏族姑娘等等。几句简单的问答,几行简短的旁白,勾勒他们的生命处境和生活姿态。
有一次,他在镇远遇到一群老年摄影爱好者,大爷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不能用P档,要用M档,拍照怎么能没有三脚架。他微笑地听着,“假装”摄影白痴,“你要理解对方的立场,他可能在单位默默劳作了一辈子,老婆刚去世,儿子女儿又不搭理他,好不容易有个爱好,他真想跟你讨论摄影技巧吗?理解对方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一个好的摄影师,首先得是一个仁者。”
所谓仁者,小林说就是一颗推己及人的心,毕竟最好的相机就是人的眼睛。
4 行动 永远不给人生设限
随着作品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小林也成了“网红”。他轻描淡写地说:“红不红又有什么差别?一样上班,一样做自己的事。”不同的是,类似媒体采访的事多了,他尽量减少,实在不好推辞就凑在一起。他愿意花更多时间去读书、写字、画画,或者背着相机去逛街、买菜,回家给老婆孩子做顿好吃的。
爱做饭的人都爱吃,爱吃的人多是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基本都是行动派。小林就是这样的人。他有了想法就马上去做,永远不给自己设限。他曾无意中拍到一群垃圾场里的孩子——在垃圾场里长大,穿着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衣服,吃着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食物,玩着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玩具,而他们早已习惯。照片公布后,反响巨大,小林跟很多人一样心痛,他想做点什么。
“每个人都想做公益,但很多人都嫌麻烦,我想尝试自己做,看看普通人做公益是什么滋味。”于是,他用画展、出书和微信公众号上网友打赏的钱,拉着一群小伙伴成立了“启文基金会”。但真正操作起来,现实的“坑”远比设想的多。去年基金会给贵州威宁兴隆厂小学的孩子们买了新衣服和名牌跑鞋,3个月后去看,小孩的鞋都开了胶。校长说,学生长期跑山路,其实普通胶鞋最适合。还有一次,他们到一个偏远的小学捐东西,发现小孩的眼神很麻木,一打听,原来他们是这个月第三拨儿捐东西的人。
“很多人做公益是做给自己的,捐笔钱就不管了。这种便利的公益其实是帮助自己,没有帮助到别人。比如大凉山某些地方,真的特别穷,年年都有很多人捐钱,本来是让他们勤劳致富的,但是当地人喜欢喝酒,拿了钱当天就喝掉,然后躺在街边睡觉,第二天照样穷。这个地方真正需要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帮什么是有意义的,这里面学问很大。还有很多未知的新状况,我们也在摸索。”
今年“六一”前夕,小林发表了一篇关于介绍贵州贫困孩子的文章,网友赞赏了约一万元。小林把钱转给学校的蒋老师,请他给学生买东西,特别强调“买最需要的东西”。蒋老师深思熟虑,最后买了60袋米。原来当地种土豆和玉米,白米饭算得上是奢侈品。他有点儿难受:“儿童节送一包米,想想也蛮心酸。”
但小林坚信:“就算帮助不了很多人,帮到其中一两个人也行,就算不能永远帮一个人,帮他一会儿也行。”
跟很多广东人一样,林帝浣谦虚、务实,他的作品接地气,总能引起共鸣。他积极跟网友分享秋色拍摄常用技巧、拍照搭讪的“不传秘籍”;他用美食绘《诗经》,由“葛生蒙楚”想到广东人碗里的粉葛鲮鱼赤小豆汤,由“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想到老腊肉与野性芦蒿的相爱相杀,由“思乐泮水,薄采其茆”想到唇齿间缠绵悱恻的莼菜羹。
最近,他又在微信公众号里领着网友跟他一起品《小窗幽记》,将高格的“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翻译成“吵架的时候,该闭嘴时就要闭嘴,如果非要对方认输,那就会争到世界末日”;读“浊酒一壶,蹲鸱一盂”,反问一句:“蹲鸱是红焖黑鬃鹅的意思么?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一不小心煽了一把情,还不忘加一句:“不行了,再写鸡汤我自己要吐了。”
林帝浣拒绝用任何标签定义自己,他喜欢无法定义和不设限的人生,以便他随心所欲地游弋在自己喜欢的一切事物中。但他不允许自己太过沉溺于一种状态,抽离的视角让他始终保持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洞察,所以他的语态以及他呈现的作品,从论坛、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一直充满人间烟火气,一直生机勃勃。正如小林自己说的:“我希望自己一直在风口上。”
问:你怎么评价自己的画作风格?
答:每个画家都希望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但风格不是想创造就创造的,它融合了你所有人生阅历、学识和三观。我没有去刻意追求,凭着自己的性情画下去,就像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首先要学会所有的招式套路,然后把所有招式连起来,最后统统忘掉。
问:《诗经绘》《等一朵花·美食篇》,还有品读《小窗幽记》,这些文字比较像你的个人生活经验?
答:这些年,我在努力去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消化吸收了再用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呈现。
问:这些东西会不会显得有些零碎?
答:零碎没有什么不好,这个时代本身就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很容易从朋友圈的一条状态一秒钟切换到一篇文章、一个视频。思维的跳跃不见得是坏事,任何时代都在变,读者也跟随时代转变,写作者为什么不能变?
问:你会刻意去迎合时代的口味吗?
答:我不觉得是在迎合。关键你要开创自己的语境,而不是追逐口味。你要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在还没有起来之前吹起这个风,而不是跟这个风。我相信下一个风口一定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
问:你如何把握时代的风口和变向?
答:通常我会抽离一点去看这个时代,就像我会跳开绘画去看绘画,而不是在画里找画。所以我不会太沉溺一个领域也是这个样子。
问:你希望你的作品得到大众的接受?
答:我是一个有心机的艺术家,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如果得不到普罗大众的喜欢,那你的传播是有限的。所以我拍照,不单单按照摄影艺术的角度来拍,我会用一个不懂摄影艺术的视角来审视,这张照片会有什么感受——我的作品都不是针对专业领域的专家们。大俗到了最后,或许就是大雅。
问:漫画、国画、书法、摄影……为什么你每一样都玩得很好?
答:我不觉得我都玩得很好,我就是喜欢。
问:很多人都喜欢,但很多人只能做成半吊子。
答:那是因为羞耻心不够。当我看到自己的字写得丑,我就觉得很丢脸,我看到别人的画比我画得好,我要画得更好。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做得很烂。
相关链接:
宋祖儿甜美风大片曝光 “漫画脸”花式卖萌 迪士尼
张若昀新剧化身漫画家 搭档演员姜妍
一组关于妈妈的漫画红遍朋友圈 哪幅图最戳中你?
“90后”助产士手绘暖心漫画 为聋哑孕产妇助产
成都80后原画师用Q版漫画还原成都生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