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今年北京发掘保护古代墓葬3000余座 考古规模创历史纪录
中新社记者 于立霄
北京市文物局14日披露,今年北京开展考古勘探183项,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000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今年是北京有史以来开展考古勘探项目最多、面积最大的年份。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
世界园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
为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银、铜、陶、瓷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发现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均属罕见。
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样的铭文砖,以及银质龟钮“偏将军印章”等珍贵文物,对研究“上谷侯氏”的发展及此地的军事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址中还出土两盒唐代墓志,内容提及“儒州”“儒价城”“新妫州”等多处地名,为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城市副中心发现两处汉代生活区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考古工作者在此完成勘探25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3951平方米;保护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余座,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战国墓葬、唐代潞县(后改称“路县”)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
在路县故城城址南部,发掘出大量汉代灰坑、水井、汉代道路、辽金时期窑址、唐代墓葬,出土完整器物有卷云纹瓦当、陶罐、陶瓶、陶豆、陶釜、陶纺轮、陶璧、铜镞等。
此外,在路县故城的西南部,为配合京唐高铁及城际联络线的建设,考古发掘大量密集的汉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别是水井的形制多样,在以往北京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推断这里是两汉时期路县城外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区,与古城本身密切相关。
新机场考古发现清代家族墓葬
在新机场项目建设中,考古工作者发掘清代墓葬228座。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银、铜簪、镯、指环及铜钱等。
从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来看,该批墓葬中相邻集中分布的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整个墓区应为不同家族的分区墓地。考古人员表示,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提供新的实物资料。
清代庄亲王园寝群惊现房山
在对房山区河北镇棚户区改造中,考古人员发现清代地宫4座、房址8处、墙址14处、灶址2处。
该遗址由南向北分别由碑亭、茶饭房、宫门、享殿、地宫及周围园墙组成,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资料分析判断,该遗址应属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家族园寝群。园寝群目前可基本确认墓主人身份及大致位置的有“前陵”硕塞、“后陵”博果铎、“西陵”允禄及“大立峪”载勋。
于平介绍说,本次发掘的清代园寝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清代亲王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具有较高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迄今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组清代亲王园寝,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完)
相关链接:
粤东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准立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