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初,“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专家和管理者共260多人与会。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湿地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付诸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行动。海岛性和山地性的海南岛,孕育了类型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滋养了一方风物和一方百姓,于是,了解和珍惜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资源,也就显得那样在情在理。
32万公顷
这是海南岛湿地的总面积,它们类型多样: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在深度小于6米的浅海区、清波荡漾的河流湖泊、珍禽栖息的沼泽、金黄无垠的稻田、蓊郁葱茏的红树林以及古老的盐田,都能找到湿地的身影。
它们功能多样:可以为鱼类鸟类提供觅食地和“育儿室”;可以像“龙王宫”一样有着丰富的渔产资源;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储藏水资源;可以过滤、分解污染物;可以保护海岸线;可以蓄水防洪;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是物种基因库,连接起最复杂的生物链……
无论海边还是田野,无论城市还是乡镇,我们总能与湿地不期而遇,并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湿地美,我们的生活亦会甚美哉。
海南湿地资源“家底”
“2012年,嘉道理中国保育主管陈辈乐有一回坐飞机从高空俯瞰,发现海口南郊有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域、森林草地,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关注。”说起羊山湿地的保护,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分享了几年前的这个细节。
羊山湿地的故事,始于飞机舷窗上的偶然一瞥。
于是,2012年10月,嘉道理中国保育通过募集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志愿者,组建团队,利用一年时间对羊山地区的32处湿地进行调查。调查团队发现,羊山地区的丛林之下,有熔岩,有田地,有泉水,有沼泽;而这片湿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则为孕育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了天然条件。
羊山湿地,是一块“宝藏”,而海南全岛的湿地资源正是由这样一块块“宝藏”共同组成。
“海南岛湿地是中国湿地的天然博物馆,有河流,有沼泽,有海滨湿地。”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家宽说。去年,他曾带领团队对海南湿地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调研,他认为海南湿地资源十分具有代表性。
那么,海南岛上32万公顷的湿地具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它们分布在哪?包括了哪些类型?有什么特点?湿地里又都有哪些动植物?
“海南岛特有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有较大的比例。”《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中给出了答案,根据这一记录我省湿地资源“家底”的调查显示,海南湿地现有5类18型,在32万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中,自然湿地面积为24.2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5.63%。此外,海南岛还有人工湿地7.8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4.37%,其中以库塘与水产养殖场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我省还有丰富的水稻田湿地资源,共计17.6万公顷。
东方(5.95万公顷)、儋州(4.09万公顷)和文昌(3.97万公顷)三地的湿地总面积占全岛湿地总面积将近44%。
《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介绍,海南湿地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典型热带性,且东西、南北差异显著等特点。
1997年,江海声参与主持海南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在一些技术和手段处于摸索阶段的当时,调查团队走遍山海林田,记录下了海南第一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时隔15年后的2012年,我省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江海声再次加入其中,这一次,海南湿地资源重新被认识。
《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指出,从湿地生物资源方面来看,初步统计海南有湿地维管植物247种,共记录湿地脊椎动物有177种,隶属27目72科134属,包括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湿地水鸟等等。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共有25处。
若将这些数字转化为我们身边常见的实景,也许更为直观:沿海海域和滩涂,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虾类等水产资源;南渡江、万泉河和昌化江,是主要的河流水系;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则为许多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
纵观32万公顷湿地,它们具有类型多样,自然湿地比重大,类型分布不均;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典型热带特征;人工湿地众多,库塘密布,养殖集中沿海;河流湿地多,河网密布,面积较小等方面的特点,各类各型湿地组成了我省的“海岛之肾”,在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物种基因库等方面,发挥着相当“给力”的作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