泂酌亭
二亭在浮粟泉两边相依。
其一是泉西侧的泂酌亭,该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饮了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美,便在井山上筑一亭,时常邀请文人墨客在亭上品茗赋诗。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庵时,陆公请其为亭命名,苏公欣然题亭名,并写诗《泂酌诗并叙》。
明朝该亭被毁,后屡修屡废。乾隆十年(1745年),郡守于霈、知县杨宗秉同捐俸建苏泉书院,并建泉亭于院前井上。后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补题其额曰“泂酌”。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网友土圣叹参观该亭后,发文赏析苏轼所题诗,认为该诗用词典雅、富丽堂皇,但又和其他庙堂之作有所区别。这首诗有个奇特之处,即首句五字,其他都是四字,但不排除苏轼原作故意为之。尤其把泂、酌二字合在一起,指可以供奉给神明的清冽美酒,让人特别难忘。另外,“泂酌亭”三个字,古朴稚拙,带有浓郁的苏体字味道,但不知出自何人手笔,至今是谜。
另一亭在浮粟泉附近的东北处,一直名为粟泉亭,始建于明朝,也是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海南大旱,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阖部官绅在浮粟泉旁祈雨,饮泉水消暑颇多感慨,便与众官商议泉旁建亭。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落成命名。现在所见的亭系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重修五公祠时所重建,平面呈八角形,因而也称“八角亭”。
至今留在府城老人们的心中,还有一个关于因何修建粟泉亭的传说。说是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赞其水甘美时,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
更奇的是,施工时掘得一砖,上刻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款:“东坡行书”。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如今该砖在何处,无处寻踪,也已成谜。
除了泂酌亭、粟泉亭,在占地10亩的琼园里,历史上还曾有临清亭、濯缨亭等。目前健在完好的位于浮粟泉正北方、处在琼园最高处,坐北朝南、居高临下的洗心轩,其前身叫洗心亭,为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琼州知府叶汝兰所建,在朱为潮重修时改为现名。
有人说,五公祠是清代建筑,所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主要还是沾了明代苏公祠的光。而民国的琼园,面积不大却融入了近千年的海南文化底蕴,能成为琼州府城的花园、全海南的花园,则得益于宋代的“东坡双泉”。一提五公祠,自然也会想到苏轼,在海南饮水思源,肯定会想到琼园里神话般的双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