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12月19日电 通讯:去还是留?——达达布难民营的难题
新华社记者王小鹏
达达布,肯尼亚北部一座小镇,建有一条可供中小型飞机起降的跑道。过去几年,这里几乎每周都会上演一次离别。
19日,18岁的法特西从这里坐上联合国的飞机离开达达布难民营,返回家乡索马里南部城市基斯马尤。当天,90人选择自愿离开这座曾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难民营。
临行前,法特西指着灌木丛中那些用树枝和银色铁皮搭建的简易房,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说:“我决定回去,因为索马里是我的祖国。”2010年,为躲避战乱和旱灾,法特西和家人从基斯马尤逃到肯尼亚,后被安置在达达布难民营。
达达布难民营位于肯尼亚东部与索马里交界地区,最早的营区设立于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后,大批民众为躲避战乱和旱灾涌入肯尼亚。达达布难民营规模最大时,难民人数一度超过40万,其中以索马里难民居多,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2014年起,一项支持“自愿遣返”的政策在达达布难民营实施。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多,约7.4万名难民选择返回祖国定居。
在此期间,达达布难民营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2016年5月,肯尼亚政府表示,鉴于难民对肯尼亚经济、安全、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负担,肯尼亚不会继续收容索马里难民,并计划于当年11月关闭达达布难民营。当年11月,肯尼亚政府宣布,“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将达达布难民营关闭期限推迟6个月。2017年2月,肯尼亚高等法院裁定,肯尼亚政府的行政命令违宪,达达布难民营应继续开放。
达达布难民营虽得以继续存在,但由于救助资源缩紧,营区难民生活日趋紧张。在难民营一个妇女保护中心,家有9个小孩的女性难民阿卜迪告诉记者,两年前,虽然粮食总量不能满足成年人生活所需,但营区难民还能领到小麦、玉米和食用油。今年以来,多数时候能领到的粮食只有高粱。
“除了粮食,以前我还领到过肥皂和药品,现在这些物品越来越少了,”阿卜迪说,“难民营里的学校也不再发放校服和文具了。”
阿卜迪和丈夫2008年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来到达达布难民营定居,算是营区里的“老”住户了。她的丈夫虽然每天都出去寻觅杂活,但时常空手而归。为了家人温饱,阿卜迪在照顾小孩之余帮人洗衣服,每天能挣到约2美元,生活甚是艰辛。
即使这样,阿卜迪和家人也不愿返回摩加迪沙。她说,索马里治安不稳,且回去后孩子们很难接受正规教育。在达达布难民营,儿童通常可以享受免费中小学教育。
阿卜迪感到,自己和家人快要被世界“遗忘”了。
19日,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波·格兰迪到访达达布难民营,并在难民营一家医院发表了简短讲话。
格兰迪说,达达布难民营等非洲地区难民营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资源紧缺,希望捐助国继续提供人道主义物资和教育、就业等有利难民营长期发展的资源。达达布难民营正经历严峻考验,联合国难民署会努力维系它的存在。
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仍有约23.9万人生活在达达布难民营。
相关链接:
接待三位总统 肯尼亚中餐馆的美食传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