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动漫工程、乡村旅游辅导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山东大学在2017年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精神,针对山东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转化的现状,推出了一系列“反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良策。
记者20日采访获悉,目前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正就“齐鲁文化动漫工程”进行题材库和公共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完成20个题材库,输出了9个电影策划。该项工程旨在促成齐鲁文化创意、文化资本与国内外一流技术团队、生产团队、营销团队的有效对接,促成由创意到产品,由产品到营销、到消费的全方位落地。
“山东是文化大省,正在迈入文化强省行列,文化资源极其丰厚,但在创意转化实现产业发展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管系主任邵明华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作出上述判断。她认为,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地方这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
据邵明华介绍,她还在牵头推动一项山东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程,目前已完成资源挖掘和创意转化,只等对接企业落地。“希望这里能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孵化器”,她说。
除了极具潜力的文创产业,“新起之秀”乡村旅游也成为山东大学着力助推的领域之一。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带领学生在山东省内数十个村庄开展了零距离、零时差、零收费的乡村旅游辅导工程。他们进村驻点、辅导农民业户旅游经营和服务规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当地经济,实施精准扶贫。
据王德刚介绍,该项工程的实施效果已显现,以淄博郝峪村为例,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000元(人民币,下同),变为2017年的38000元,收入增长了19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如今家喻户晓的旅游品牌“好客山东”,也是王德刚曾参与其中的项目之一。对此,王德刚认为,“好客山东”的成功之处在于契合了山东人的文化特质,但拿出“金点子”并不算是真正对接了地方需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转化”二字,拿出完整、成体系、能实施的应对措施或许才是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一线最急需的东西。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郑杰文及其团队则忙于一项耗时约50年之久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与传统意义上闭门书斋的工作模式不同,郑杰文与同事为了摸清中华古文献的“家底”,奔走于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地。
郑杰文说,这项工程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未来五到十年,将对山东文化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完成这项工程,至少需要50年。
目前山东大学正在推进与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元汉籍珍本的数据库合作,如果成功,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也将迈出重要的一步。(完)
相关链接:
山东沂南:生肖狗玩具生产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