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园内里:百年老街似花园
▲园内里社区仿若花园。
12月24日上午9时,和煦的冬日阳光洒在龙华区园内里社区,花儿仿佛被描上了金边,67岁的赵大爷正细心地为家门口的三角梅浇水。他脸上满是笑容地对记者说:“这是我认养的花,归我负责,枯了我没面子呀。”
自海口“双创”工作开展以来,位于龙华区中山街道的园内里社区华丽转身展新貌,越来越多像赵大爷一样的居民切身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花园”社区获得居民珍爱
由繁华的博爱南路穿过一道圆形拱门便是园内里社区,此时一条整洁干净的老街巷展示在眼前,墙面上油画、国画、剪纸画、摄影、书法等文化元素,形象生动地宣传中国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走在园内里,青的路、绿的树、红的花,犹如走进一个小花园。小巷的角落里、民宅的台阶上、贴砖的花池中,金钱树、海棠花、小菊花、三角梅精心布置,居民推窗见绿,开门见花。
园内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林素玲介绍,社区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包点单位市园林局的支持,根据老城老街的实际需要,市园林局在园内里新建了许多花池,并购买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相对耐阴、便于管理的植被,种植在小街小巷的各个角落。
“居民都纷纷主动认养,谁家门口的植物由谁负责浇水养护。”林素玲说,像这样的“认养”制度在社区被广泛应用,连路灯也被涵盖在内,哪一户居民家门口的路灯如有损坏,居民会上报居委会,由居委会联系市政部门前来维修。
若是熟悉园内里社区的过去,也就不难想象为何如今居民们如此珍惜这里的一切。在社区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李余鸿回忆,“双创”之前,园内里路面坑洼不平、垃圾成堆、路灯多有损坏,像这样坐在家门口纳凉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老街区尽显古朴韵味。
保护历史文脉提升品位
沿着平坦的青砖路缓缓而行,咸水井、聚善庵,诸多历史文物保存完好,装裱于墙上的“园内里记忆”黑白照片展示着这条老街区的过去:戴着斗笠的朴实农民、推着石磨的妇女、穿布衣的孩童嬉戏……不禁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被带入了园内里古朴、厚重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八年,为防倭寇海盗抢劫,建海口所城,筑古城墙。园内里位于古城墙南门之外,大英山东湖北岸,为山青水绿之地。清代,海口人口速增,居民辟田园,建住宅,遂发展为村落,俗称“园内村”。后来,海口独立设市,拆城墙,扩街巷,园内村划入城区,正式定名“园内里”,沿用至今。
站在园内里88号旁,眼前是一口水井,旁边碑文显示,该井修于乾隆年间,井水长年凉爽,因有咸味,故称为“咸水井”。
“几百年来,依靠这口水井,园内里人深知要饮水思源。”林素玲介绍,园内里社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双创”启动后,龙华区和街道办以“改造居民生活现状,满足基础功能需求,保护历史文脉根基,提升街巷环境品位”为重点,深入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街巷文化,注重对古井、聚善庵碑文等历史文物的保护,让这些遗址成为海口城市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园内里社区文明氛围浓郁。
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社区
园内里的休闲广场上,居民或是凭凳小憩,或是健身娱乐,还有孩童在嬉戏打闹,一派祥和。据介绍,原先这一块空地被一家企业占用做餐饮店和停车场,背街小巷启动改造后,龙华区和包点单位欲将这里建成休闲健身区域,企业不愿配合。
“刚开始对方不理解,很有抵触,后来我们慢慢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最终他们配合我们进行了改造。”林素玲说,背街小巷紧邻居民房前屋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使小巷居民理解并配合参与工程建设,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者对小巷内居民开展了广泛的宣传,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许多市民对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提供街巷的人文历史典故等信息。
如今,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以及“双创”一番改造后,园内里展现出了她的老街新貌。
记者邝晓霞 特约记者刘伟 文/图
(海口网12月25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园内里社区“双创”展新貌 居民幸福指数提升
园内里借“双创”大翻新 海口背街小巷变身花园社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