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类眼睛”放到万米深海
“透明海洋”工程斩获三项世界首创性技术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科学探测难度极大。
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科研团队世界首次“把‘人类的眼睛’放到了万米深海”——他们构建起全球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还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万米综合潜标,使深海状态变化“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在12月25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宣布:实施4年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以上述深海探测突破为代表,该工程斩获了三项世界首创性技术,研制出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并有两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集中了国内海洋领域的大批院士及一流人才,有责任也有实力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向“领跑者”转变。在此背景下,2014年,山东省科技厅启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这项工程主要针对特定海区,实时或准实时获取、评估海洋环境信息,通过深入研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变化,使所观测的海域实现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和变化透明,达到“看得透、道得明、报得准”的目标。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科学家坐在家里就能知道海洋里的鱼群游向,了解海洋里的最新情况,预测未来的变化。”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遗憾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知之甚少。以马里亚纳海沟潜标观测体系的成功布放与回收为代表,“透明海洋”工程完成了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同时发布了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实现深海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最长工作时间。
要想实现海洋的“透明”,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观测系统。据了解,该工程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Argo观测浮标,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深海持续观测能力,填补了国内剖面循环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还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电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在深海电测探测方面的空白。此外,该工程开展的面向海洋中尺度涡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洋智能装备立体组网观测,所用设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海洋装备。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只要这些海域的海温有变化,就会影响东亚地区的气候。该工程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白龙”浮标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实现数据上传GTS全球实时共享,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郭文波
(科技日报济南12月25日电)
相关链接:
涉嫌妨碍“世越号”调查 韩国海洋水产部遭查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