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2月27日电题:三江源地区见证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奇迹
新华社记者邓万里、李亚光
“水涨了,草高了,野生动物多了,草原上的美景又回来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村村民桑杰欣喜地说。
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拥有4000余个大小湖泊,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屏障。
从小在牧区长大的桑杰见证着草原生态的巨大变化。他说:“小时候草原上水多,草长得很好,后来湖水退了,草也长得不好了,牛羊都吃不饱。”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在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实施下,很多牧民和桑杰一样,从牧区搬迁到集中居住点,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
如今,桑杰有了一个令人骄傲的身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他每天的任务是徒步走入山林、草地,守护家乡的这一片生态环境。
“巡护工作虽然也很辛苦,但是一想到脚下的草原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不觉得累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桑杰说。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养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区超过6亿人口,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有着“中华水塔”之美誉。
2005年,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在草原植被恢复、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投入资金86.5亿元。2014年,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7亿元。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二期工程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21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治理面积由原来的15.2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比,三江源地区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目前已超过800万公顷。
今年12月24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青海省反馈督查情况时认为,青海扎实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取得成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在昔日生态退化较严重的玛多县、同德县等地,一度“斑秃”的黑土滩再度披上绿衣,湖泊群宛若点缀在草原上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野生动物种群也随之增多。
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数量已由最少时的2万只恢复至7万余只,斑头雁数量由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余只,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珍稀鱼类种群明显增加。
扎陵湖是黄河上游的大型淡水湖,牧民曲加指着扎陵湖西北边一个5公顷左右的湖泊说:“几年前,这里全都干涸了,中间能开着车经过。如今这里不仅有水了,随处还能见到斑头雁、赤麻鸭、藏野驴等野生动物追逐嬉戏呢!”
“总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状况以等级‘良’为主,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取得实质性进展。”李晓南说。
相关链接:
雪豹四次“光顾”杂多县城 三江源地区雪豹种群稳步增长
中央环保督察组调查三江源盗采矿点
环保督察组调查三江源盗采矿点 当地:尽快生态修复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周年“答卷”:执行最严格保护标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