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硬质堤岸变生态驳岸 河底淤泥成红树生长沃土
美舍河:海口最时尚水文化景观名片
在白龙路美舍河边,市民在新开放的沿河栈道上休闲锻炼。记者黄一冰 摄
海口网1月3日消息(记者龙易强)水面波光粼粼,湖岸草木萋萋;微风徐来,高铁桥下的水生植物随波荡漾,下游处的红树林迎风生长……冬日里,美舍河依然绿意融融。
一年前,美舍河还是条“臭水河”。如今,这里破除硬质堤岸变生态驳岸,河底淤泥移到岸边成了红树生长的沃土,一个个人工树岛点缀在河里,水下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净污苦草,河边无障碍通道多了起来,休闲活动场所也不断增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美舍河边散步赏景,这里变成了海口市民和游客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不到一年的时间,污河变绿河,见证了海口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一线治水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
综合治理 美舍河水清又清
美舍河,海口绿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廊道。曾经的美舍河,潺潺流水、鸟飞鱼跃,承载着许多海口人的乡愁。随着时光流逝,之前干净清澈的河流发生了变化,农业污染、养殖面源污染、一些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再加上河底淤泥沉积、河流浑浊,美舍河美丽不再。
2016年4月,海口启动了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将美舍河修复和城市设计融为一体,采取业主+施工企业+专业顾问+政府监管的“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的模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多元系统水环境提升战略,以系统思维的方式融入海绵城市、生态治水、基础设施修复、城市更新等理念进行生态治水和生态修复,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创新治水工作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加快推进湿地保护及修复,并选取其中最难的五个点作为一期水体治理的示范段来综合治理,打造海口水体治理样板工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这样,水泥堤岸被打掉,种上了树和草,变成了生态驳岸;水底种上生态水草,水中投入河蚌、环棱螺、萝卜螺、乌鳢等水生动物,构建了美舍河完整生态链;凤翔湿地公园中建成了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海南首个人工梯田湿地,目前日处理污水量可达5000吨……目前,美舍河一期水体5个示范段的综合治理基本完工,治理成效瞩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点赞,河流治理工程成为了可复制、可学习、可借鉴的典范。美舍河二期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这是政府治理美舍河力度最大的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居住在建山里路的何裕忠见证了美舍河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景色好、水质好、空气好,我们的心情也很好,每天都喜欢来河边转转。”
生态修复 提升城市价值
“在一个有花有树有草有鸟,空气清新、满眼绿色的地方,做做健身操、唱唱红歌,能够让自己充实,真正远离喧嚣、放飞自我。”居住在公园附近的福祥家园小区退休老人张丽萍说,凤翔湿地公园基础设施齐全,有很多市民活动中心,设计非常人性化;在公园里不仅可以看到很多南方本地植物,还能听到虫鸣鸟叫,让人心情愉悦。
从昔日的黄土空地到现在林茂草丰的湿地公园,只花了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现如今,凤翔湿地公园焕然一新,处处都是美景,绿地与城市相结合,人与自然更融洽。2017年9月,美舍河更是获得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荣誉称号,成为海口最时尚的水文化景观名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窗口,已然成为我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向市民游客充分展现着河口之美、河湾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海口通过对美舍河的治理,不仅让美舍河变美,提升了城市品位,树立了椰城形象,承担着海口生态修复的示范作用;更是将海南文化体育公园、府城、五公祠、仙人峒、南溟古刹——大悲阁、海口老城等人文历史场所串联起来,南洋文化、海南本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美舍河的修复,让这些海口文化的“根”和灵魂得以延续。此外,美舍河的生态修复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带动了全市人文历史和旅游的发展,推动周边土地升值、经济发展,形成城市发展新动能。
相关链接:
让环保深入人心 海口美兰区志愿者邀市民共护美舍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