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成为十分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如今,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人们无论吃饭、唱歌、打车,还是便利店购物,在结账时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付款,省时省力。不过,条码支付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支付领域中便捷与风险往往紧密相连,条码支付迎来明确的制度规范,将在保证广大普通用户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让大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
扫码支付风险隐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盗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监管不会影响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新出台的监管规范对相关安全隐患拿出了很多防范化解措施。比如,在准入资质方面,新规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在防止信用卡套现方面,新规要求以同一个身份证件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其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金额日累计不超过1000元、月累计不超过1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坚持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了分级。发行条码的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相匹配的日累计交易限额。
“这是我国首次对条码支付的全面、系统的安全梳理和管理规范。应该说,在全球范围也属比较新的尝试,反映了监管部门在如何跟进、管理和推动创新支付方面的前瞻思考和最新实践成果。”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蔡洪波评价道。
对于规范条码支付会否影响正常使用,董希淼表示,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在街头商贩扫静态条码小额支付并不受影响。“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大餐,扫静态条码付款有困难时,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完成支付。毕竟,静态二维码的安全性明显低于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他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规范条码支付并非对小摊贩的限制,而是纳入规范、给予更大监管覆盖,是“接地气”的表现。
安全发展空间更广
那么,对条码支付进行规范是否会影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呢?
央行前述负责人指出,支付服务属于金融服务,与社会经济运行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稳健经营关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负责人强调,便捷的使用方式、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支付创新的生命力,但不能单纯追求无底线的创新;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运营是支付业务长远发展的保障,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因此,通知和规范提出的业务规范要求和安全管理措施非但不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反而能够指引支付业务创新沿着安全规范的方向发展,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长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条码支付新规对于支付行业的长期发展其实是利好的。”董希淼表示,对消费者来说,整个支付市场更规范,自身资金安全和权益将得到更多保护,使用条码支付也会更放心;对商家来说,新规将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氛围,有利于形塑风清气正的市场风气;同时新规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菜市场小摊贩也将参与到更加规范的市场之中。
元旦期间,记者在北京、天津等地走访时也了解到,商户和消费者其实对更为规范安全的条码支付市场也有很多新期待。
相关链接:
再也没捡到零钱了!手机支付成习惯 海南排全国第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