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偶然间在网上看到,学妹们依旧在被导师性骚扰,估计罗茜茜还是继续做沉默的大多数。
2018年的第一天,一篇网文举报信引爆了社交舆论。美国硅谷华裔女学者罗茜茜网络实名举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罗茜茜称12年前,在北航读博期间,曾被自己的副导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还在发酵中,自称受害女生的数字在不断增加,学校也已暂停陈小武的工作,成立了调查小组。陈小武自己的回应是: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
还是那句老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不论是当事双方还是公众,都需要一个交代,更需要真相大白于天下。
罗茜茜的“我决定不再沉默”,以及她“me too(我也是)”的微博头像,让人不由想起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度人物——“打破沉默者”。“打破沉默者”代表了一个广泛的群体——那些曾经受到性骚扰或性侵犯后大胆站出来说出自己遭遇的人。
一直以来,性侵性骚扰都是社会的毒瘤。而在2017年,有关性侵与性骚扰的话题似乎全年都盘踞在网络热榜之上。反性侵和性骚扰这场龙卷风已经从美国,波及到全球。“我也是”(#MeToo)这一话题标签在至少85个国家的社交媒体上被使用了上百万次。从“我也是”标签分享类似经历的人,可以看出,遭遇性侵的更多还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之前都选择沉默罢了。而在性骚扰案中,出现校园、学生这样的字眼更让人觉着扎心。去年我国网络举报高校性骚扰及性侵事件接连发生。校园性骚扰事件的不断曝光,是否可以打开中国这一禁忌话题的盖子——打破沉默,为受害者发声?
在被曝光的性侵事件中,不少受害者是很多年后才站出来揭开自己当年的伤疤。因为伤害不仅存在于性侵害中,更来自于二次伤害。立刻揭发可能会遭到报复,甚至是来自外界的非议和不公正对待——这种不断的二次伤害。在高校性侵案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2014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春明诱奸女学生事件。但即使在涉案老师受到处理后,还是有投诉者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没能继续进行学术研究。
在学校,师生这种权利不对等关系下的性骚扰显得尤为隐蔽。老师对学生的学业及今后事业影响很大。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学生跟导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研究生都爱把导师称为“老板”或“老大”,因为他真的能影响你未来的人生轨迹。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受到侵害的学生大多时候选择 “能忍就忍”。想想忍几年就毕业了,可以开始新的人生了。比如,罗茜茜事发第一时间就告诉了父母,可是父母觉得“好不容易努力读书得到的保送机会,会被报复而否决掉,于是选择了沉默”。
这种依据权利不对等的恃强凌弱,小到咸猪手的揩油,大到更严重的性侵,可能面对的“二次伤害”会导致很多受害人在决定是否揭发时犹豫不决。同时,校园性侵与性骚扰案件存在取证难、立案难等特点,处理时较为复杂。比如去年12月18日,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被指性侵女生,事件曝光48小时后,涉事国学院副院长即被免职。但警方调查结果一直未公布。如果事实成立,那就不仅仅是职务处罚的问题,还要追究法律责任。防范性骚扰,不仅是个人加强防范意识和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制度和立法支持。校园乃至社会整体应建立系统的反性侵和性骚扰的法律保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