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小水池 解七中“内涝”
11日上午,在海口市第七中学门口广场上,几十辆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个曾经的内涝“重灾区”如今成为海口海绵化改造的范例。
“以前积水非常严重,只要雨下大一点,这里的水会到膝盖这么深,河里的鱼都跑上广场,大家还能抓到鱼。”住在附近宿舍的一位大爷说道。
回忆起2017年11月中旬那场大雨,当时驻守在七中段的梁其燚说“雨一停,积水就退去了”, 与之相比的是,城市主城区积涝延续了好几个小时。
凤翔湿地梯田种植的水生美人蕉。石中华 摄
美舍河岸边的七中,在东风桥旁,距离美舍河长堤路出海口不足1公里。由于紧挨着河水,学校地势较低,尤其是校门前篮球场大小的广场,成了雨水的汇集之地,经常出现内涝。
“为了解决七中门前小广场的积水问题,我们在广场和河之间挖了一个9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子,调整此地的竖向标高。” 梁其燚介绍,因为池子地势比广场低,小雨时,坪里的雨水能向小池汇集;大雨时,小池蓄满后,雨水可以漫过河边栈道,再直接流进河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小的池子里种上了具有净化水质的水生美人蕉。如此一来,小雨收集入池,通过净化后再通过排水管道排入河道;大雨经过池子的短暂滞留,控制面源垃圾不带入河。即便偶尔河水比路面还高,河水下降时,改造后的校门口也能快速退水。
一个小小的水池解决了七中广场多年内涝“老大难”问题。而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专家王晨眼里,这采用的就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方法,是海绵城市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的现实案例。即利用下凹式的绿地空间设置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等绿地空间,把周围空间的雨水汇集过来进行滞蓄和净化,让自然做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最大限度地把雨水留住和把水安全排入海。
打造亲水园林 游人纷纷点赞
“现在环境好,路也方便,走在河边,非常舒服。”住在长堤路仙桥花园的汪道秀拉着买菜的小拖车,边走边停,不时蹲下身来用手机拍鲜花。在七中退休教师刘女士眼里,美舍河是日常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大家每天都在河边漫步,时刻关注着美舍河的变化。“海口此次把河水净化和绿化环境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的理念非常好。相比以前,景观有了层次感也好了很多,每天看一看瞧一瞧,心旷神怡。”刘女士说。
市民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空中栈桥上畅游。石中华 摄
“我们在美舍河沿线景观生态修复改造工程中,硬质建设注重打造亲水栈道亲水平台、景观骑行车道、过滤水质挡墙等;软质建设注重打造生态湿地修复,种植红树林、水生植物;增加各类本地特色乔灌木种植及铺种本地特色草皮大叶油草等。”黎钟喜告诉记者,改造后的美舍河沿岸新增的水上栈道及亲水平台,让人们在工作之间、饭后之余能漫步于优美景色中,不仅能观赏飞鸟盘旋河道生态景观,还能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逗玩水中活蹦乱跳的鱼类、欣赏沿岸秀丽的河水风光等。“改造好的美舍河生态湿地带状公园,不仅结合了环境保护、湿地建设、净化水质,又兼顾了欣赏与美观,留住了青山绿水,吸引各类鸟类到此栖息,繁衍后代,美化环境,让城市充满园林气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石中华 摄
据悉,美舍河沿线景观生态修复二期项目是我市市内打造的生态修复湿地带状公园,现已进入尾声阶段。河岸两边的3米骑行车道旁种植了大量的乔灌木,红色的三角梅,成片的草皮。被绿植围绕的骑行车道不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的运动空间,还能沿途欣赏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椰城的美。下一步,美舍河流域将开展清污分流、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系统整治流域排水管网问题,实现水体水质的持续提升和长效达标。
记者 龙易强
(海口网1月12日讯)
相关链接:
水清岸绿知多少 家在美舍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