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档节目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它使我们相信,我们的历史刻度上已经有了上面这个五千年,我们还会有同样具有韧性的下一个五千年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国家宝藏》成“网红”,唤醒全民族共享记忆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1-12 13:16

  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档节目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它使我们相信,我们的历史刻度上已经有了上面这个五千年,我们还会有同样具有韧性的下一个五千年

图为《国家宝藏》节目电视画面。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12月初,用户群为95后至10后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迎来了一家“流量大户”。

  打开视频,24万条弹幕飘了起来。

  密密麻麻的弹幕下,元代画家黄公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雍正皇帝穿越回清朝,围着乾隆360度立体声吐槽他“农家乐审美”的情景,收割了一票年轻粉丝。

  如果不是灯光一直聚焦那只集历代大成于一身的瓷瓶,你想象不到这是一档央视文物探索类节目。

  这档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家宝藏》播出后,不仅主演频现“微博热搜”,连节目里出现的《千里江山图》、杜虎符、《阙楼仪仗图》、骨笛等文物也成为“网红”,刷爆网络。

  “冷门”变“潮牌”

  两年前,当导演于蕾决定做一档文物综艺的时候,总被问起,为什么要做冷门又沉闷的文物题材?

  于蕾觉得,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讲故事。“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是以前没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去讲述它。”

  他们又问,那要怎么讲述呢,是文物版的《开讲啦》?还是严肃版的真人秀?

  于蕾感觉没法用一句话说明白。她想让更多人通过这个讲故事的节目对文物燃起兴趣。

  故事谁来讲呢,学者?观众会压力大,感觉像在上课。

  不如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历史,由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再使用某种连接,穿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于蕾和作为执行导演的汤浩把心中勾勒好的一个美好想法,浓缩进一个50多页的PPT里面,逢人便讲。

  她跟文物专家讲,跟博物馆馆长讲,跟合作方讲,跟招募伙伴讲,跟明星演员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基因密码,这些密码能让我们看见祖先的样子,还有未来子孙的样子。文物呢,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蕴含在这里……”

  如果不打断于蕾,她能滔滔不绝讲一个小时。以至于她的团队一看她打开电脑、清嗓子,就知道她“又开始了”。

  讲了200多遍以后,她请来了9大博物馆的“掌门”,还甄选来了27枚国宝。

  国宝的确定实属不易。刚确定下9家博物馆的时候,于蕾率节目组十几人浩浩荡荡到各地博物馆拜访,“海选国宝”。编剧团队也跟着,除了参观展览区、了解馆藏、翻阅考古线图,他们还去办公区、吃员工食堂、浏览游客留言簿。

  第一轮海选过后,每家博物馆留下了10样宝贝,节目组据此理出来一张90枚宝贝的“藏宝图”,挂满了于蕾办公室的一面墙。

  “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每一个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于蕾说,我们想告诉大家,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多值钱、多精美,而是它们是否展现大历史的转折、大文化的创造。

  随着宝贝的尘埃落定,明星的选择也开始了。艺人统筹小祁介绍,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国宝前世与今生的故事大纲,寻找最契合的讲述者。

  经过两年打磨,《国家宝藏》的最终节目模式也日趋明朗。“我没想要爆款,我这儿不缺有收视率的节目。我要的很简单:通过一档有质感的节目,让博物馆门口能排大队,能打破电视综艺只吸引中老年人的魔咒。”于蕾坦言。

  没想到的是,第一期《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让文物这个“冷门”变成了“潮牌”。

  节目播到第3期的时候,执行导演汤浩手机上开始收到来自明星经纪人的“自荐”短信:“还有没有可以守护的文物给我们?”

  国宝守护人

  对于节目组9月发出的邀请,段奕宏没有马上应允。

  此前,他从没上过综艺节目。面对节目组勾勒的“蓝图”,节目太新颖了,他想象不出他的形象能跟“文物活化”有什么联系。

  于蕾很坚持。“他的气质和越王勾践剑有天然的契合。”她看重的是段奕宏身上厚积薄发的那个劲儿,和他表演内心戏时的扎实功力。

  编剧团队也希望由他出演越王勾践,并作为越王勾践剑的守护人,牵出它的前世今生。

  “那段时间段奕宏同时在三部戏上。让他信任很难,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进展。”艺人统筹小祁说。

  根据节目设置,每一位明星守护人需要先飞到国宝所在地拍摄一段“今生邂逅”的片段,完成综艺的部分。然后进棚,着古装戏服,录制一出国宝“前世传奇”的故事,完成戏剧的部分,很耗心力。

  但于蕾的内心是相信的,相信国宝足够有“魅力”,相信节目有意义。她让小祁邀请段奕宏去湖北,亲眼看一眼那把2500岁的“天下第一剑”。

  终于到达湖北省博物馆的段奕宏盯着剑,思考了许久。最后他提了一个问题,“是越王成就了这把剑,还是这把剑成就了越王?”

  这个问题启发了在场的主创。看着剧本的他继续分析,“有些话,人说不出,但剑灵就可以说。”

  最后,段奕宏演了一把剑。

  “他是那种不答应时特别轴,答应之后就尽最大努力为节目添彩的人。”戏剧导演朱峰说,最终的戏剧台本是段奕宏一字一字改过的,博物馆的拍摄也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亲自设计的。

  “我们在文物面前算什么呀。我一直在想,我何德何能去守护‘天下第一剑’呢。”段奕宏说,所以一定得把节目做好。

  明星守护人对待国宝的虔诚、对节目的认真,超越了于蕾的预期。“也是巧了,自从4月份进组之后,一直有各种机缘巧合,各种完美。这是拜国宝所赐?”

  接下来的拍摄步入正轨,可贵的是,每位演员都很敬业。在故宫博物院,梁家辉有一段视频要跟故宫的“账房先生”梁金生一起拍摄。

  “我不会说普通话,你要教教我。”看出了对方面对镜头的不自在,梁家辉笑着对故宫“账房先生”梁金生说。

  在小剧场环节,尽管普通话蹩脚,他却脱稿拍摄。硬是用一天时间拍完了别人要分两天拍摄的工作量。从早晨6点出门,到故宫拍外景,再乘车到大厂,拍小剧场,直到晚上22点多。

  最后一条拍完,于蕾喊,“可以了,梁先生,非常感谢。”

  梁家辉一脸诧异,“可以了吗?我觉得不对啊,两个音不对。你们这么大制作,不能因为我一个人毁掉啊。”

  录制现场响起了掌声。旁边两位迷妹小声嗫嚅,哎,他早晨早早就到故宫了,还在里面骑了一会儿二八自行车。一根头发丝儿在风里飘动都特有魅力。

  小祁说,看到他的样子,你就知道影帝就是这样。

  最高贵的仪式感

  “曾侯乙的爷爷叫什么?”

  “秦惠文王合上虎符的时候,是左边先到还是右边先到?”

  “乾隆会怎么称呼王羲之?羲之还是右军?”

  “宋朝如果卖烧饼,收入算是什么水平?”

  每天凌晨两三点左右,北大历史系博士小王的微信群里总能收到一堆编剧团队丢进来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文学总撰稿于新玲临睡前都会把第二天做脚本需要确认的数据和细节提前让她的调研员小王核查清楚。

  主攻方向是秦汉史的小王,有时翻遍断代史也找不到答案,他就会求助于北大历史系的博导,和朋友圈的小伙伴们。

  从2017年4月进组起,于新玲开始高密度接触中国顶尖级文物背后的奥秘。半年多的滋养,让她对文物、对史实、对剧本的创作充满敬畏。

  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做胆儿越小。”于新玲说,越是接触文博专家,就越感觉自己的片面与狭小。“一想到这,就战战兢兢的。”

  战战兢兢的不止于新玲一个。当11.9米的《千里江山图》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最先感到震撼的是李晨。

  在故宫拍摄前,工作人员布光的全过程,他都是笔挺地站在那儿,开口惊叹了好久。

  湖北省的拍摄也同期进行。当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呈现在眼前时,视觉总监胡增鸣惊呆了。

  演员王刚在向这件2400岁的编钟投去第一眼的时候,径直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

  为保证钟体恒温恒湿,博物馆仅允许摄像跟随演员王刚进入盛放曾侯乙编钟的玻璃展柜进行拍摄。历史上,进出这口玻璃展柜的不超过5人。

  编钟和钟架华丽的纹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阴刻、雕绘、线描、彩绘等多种技法,华丽至极。

  王刚战战兢兢地脱了鞋,蹑手蹑脚进入玻璃罩,捂住口鼻,几乎是屏住呼吸完成了拍摄。

  为了看清纹饰造型,无法进去的胡增鸣,只得把半张脸贴在玻璃罩上,双手撑在罩外的台子上,感受这件文物历尽沧桑的气韵。

  同去湖北的于新玲当面请教了一位研究云梦秦简的教授。

  第一次见面打招呼,老教授抱着一厚本含有1155枚秦简注释、编号和释文的大书坐在她的面前,“你问哪一枚?”她的心里再生敬畏。“很自然地,演员也好,节目组也好,都不知不觉能被这样一股气流所吸引。”

  每一段故事的讲述、每一层意义的开掘,都耗费大量心力去比较,去斟酌。每一件作品,不论是艺术创作的表达,还是背景里的细节,都要像文物一样,严丝合缝。

  于新玲环视演播室,“从节目的舞美灯光,到环节设计,从明星的选择,到我们的后期制作,都要高配。我们的文物,配得上最高贵的仪式感。”

  文物是什么?

  看完第一期《国家宝藏》,专栏作家李大力第二天就跑去故宫,见了在第一集出镜的梁金生老爷子一面。

  梁金生一家五代人在故宫工作。要论在故宫的工作时长,除了皇帝,没有谁家比他家更久了。

  她说,老爷子在故宫38年,干了一件事,管账。我去的时候,他右手拿一柄碗口大的望远镜,趴在办公桌上“翻旧账”。

  他的理想之一,是给故宫做一本清清爽爽的文物账。历时7年的文物大清理结束时,他写了十多万字的验收报告。做报告时,60多岁的他哭了一场。

  在梁家看来,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的命运,在于它的流传。

  中国人将文物赋予了家国与血脉的感情,我们的根基在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内心还是朴素地企盼文物能够回归。如果我们的根四散别处,我们会心痛。”于蕾说。

  完成每一集国宝的拍摄后,于新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打开B站,一帧一帧阅读弹幕,感受观众的反应。

  前面的弹幕有人问,楚惠王是谁。后面弹幕中就有人回答,勾践的外孙。

  曾侯乙编钟的故事播出时,弹幕就会飘出,“有点战国策的感觉啊。”

  “大家对文物的热爱一点不少。”于新玲甚至还看到,前面的弹幕刚问完“文物到底是什么”,后面的弹幕就回答道,“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于新玲激动地把这句话写进了下一期的开场白里。

  网民还在弹幕里面讨论,《国家宝藏》节目打动人的是什么?

  节目组的实习生回答他们:我们找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到了创造这件文物,或者被文物改变了命运的人,与他们建立了共情。

  27件文物中,有郁郁寡欢之作,有倾注心血之作,还有汇集各路匠人技术的结晶,但它们都是我们与历史的情感链接。

  “中国的骄傲散落在每件文物身上。”汤浩说。文物就像一个时空隧道,把你带到过去。然后你会更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以及自己将到何处去。

  看着网民在弹幕上的留言“此生不悔入华夏”“我在博物馆发来贺电”“满屏都是文化”,汤浩开玩笑,“一不小心做了个网综”。

  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档节目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它使我们相信,我们的历史刻度上已经有了上面这个五千年,我们还会有同样具有韧性的下一个五千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漫子)

 

 

相关链接:

这件西周文物酷似路由器!名字和用途至今仍不明
探访故宫文物医院 珍贵文物在这里修复
南渡江铁桥仍未动工修缮 海口市文物局: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文物执法需要“跑”得更快

 

相关链接:
文物执法需要“跑”得更快
探访故宫文物医院 珍贵文物在这里修复
南渡江铁桥仍未动工修缮 海口市文物局: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这件西周文物酷似路由器!名字和用途至今仍不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漫子] [编辑:刘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