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地名、一份乡愁。沉淀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窥探当地历史文化的万花筒……城市变迁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街的文化积淀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韵味正浓。关于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么,就跟着南国都市报记者的脚步,一起探访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渊源。
在海口府城忠介路和草芽巷的交接处,有一段古城墙,“老海口”都非常熟悉。如今,在府城培龙市场琳琅满目的铺面附近,青石砖堆砌的古城墙上已经爬满了绿色植物,彰显了它的历史底蕴。
历史遗迹多被新建楼房取代
历经300余年风霜的古城墙,是唐宋以后府城作为琼州府所在地的历史印证。唐宋以后,府城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完整的古城堡。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状,为竖砌石头墙,并在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各置敌楼一座,北边无城门则建一座望海楼。南筑长提,引南渡江支流为濠沟,四周构筑护城河,河宽15米。
如今敌楼、望海楼、长提、濠沟等全都被新建楼房取代,无法寻找。主城墙大部分已毁坏,仅剩西城门一段约110米的城墙。八十年代还依稀可辨的东门护城河,也被新建的东门市场占用,无法辨认。今天可知的整个城池护城河的宽度,就是根据当时东门护城河的残迹测量得出来的。
据清宣统三年(1911)的《琼山县志》的记载,当年琼州府城池是十分雄伟壮观的,它是统领全岛的琼州府治之地,是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至今留存下来的古城墙,恰好印证了府城古城堡的辉煌历史。
古城墙为防御自然灾害发挥了作用
家住忠介路的老人黄君利告诉记者,关于古城墙的历史,老人们口口相传。在忠介社区,古城墙的存在和流传的历史,是“府城人”引以为傲的光荣。令人惋惜的是古城墙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
黄君利说,琼州府城城墙只有东西两面城墙属于砖墙,南北城墙是夯土筑成的土墙。西段城墙位于今天的中山路附近,东段城墙位于美舍河附近,南段城墙位于今天高登街附近,北面城墙大致位于如今的建国路琼山区政府附近。
上世纪80年代,南城墙还有一段位于琼台师范操场南边,可现在已经成了琼台师范的操场、图书馆;高登街还有一段南面土城墙的遗迹,但如今看起来只是一个土坡;北边的城墙土墙曾被拆掉;西城墙位于忠介路草芽巷,目前还保留部分城墙,但附近的护城河在清末被填平,现在上面已经盖满了建筑。而在草芽巷的古城墙,这一段基本是老城墙的墙基,此前就有很多居民在上面盖房子,还有人盖过五六层的高楼,都被拆掉了。
据传说:海南卫城池,本来设有四个城门,谁知,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开设不出半年,从北门卷入府城境内的风雨,非常凶猛,真有天崩地裂之势,损毁民居压死百姓,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府城人叫苦连天。 自从北城门改建望海楼后,府城平安无事了。
所以,海南卫城池开设东、西、南三个城门,北边无城门,则建一座气势巍峨的望海楼。当然,这只是传说,古城墙的建造,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它的政治原因。
府城镇自宋开宝间至清末,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多次修建,逐步形成一座典型的,完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在历史长河中,古城墙为防御自然灾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做为老海口人,我们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幸福了!
养老、孝老、敬老 海口养老照护给老人理想的晚年
重阳敬老 海口组织志愿者慰问百户特殊家庭老人
海口有个“威尼斯”!老街“水巷口”烙印老海口记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