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玉教授在实验室工作。南海网记者胡丽齐摄
起初,他是农民眼中的“傻子”,收成寥寥且无人问津的盐渍地却被他种上了蔬菜。他用行动和丰收让对盐渍地失去种植信心的农民重拾希望。如今,他是农民心中的“种植专家”,盐渍地种植难题都爱与他交流,向他取经。他专研植物耐盐20余年,将海水倒灌的盐渍地改良,帮助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他还是学生们心中的“科研劳模”,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和态度。他是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江行玉。
改良盐渍地创增收 “农民的笑容最暖心”
2014年,海南先后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强台风“海鸥”双重袭击,岛内4万亩良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其中文昌罗豆农场和铺前镇的灾情最为严峻,1万6千多亩田地瞬间由良田变成了盐渍地。在5至10年内,农民将无法种植常规农作物。
为帮助群众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海南启动了“海南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项目,“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多年耐盐作物研究基础的海南大学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担当重任。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江行玉担任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对倒灌农田种植了抗盐剂处理的玉米、耐盐水稻和耐盐蔬菜。在海水倒灌不到一年时间就恢复了受灾地区农业生产,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不断将此技术发展成熟。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江行玉教授似乎已忘了当初的辛苦,他高兴地说:“经过处理的耐盐玉米出苗整齐,长势喜人,原来不愿种植的农民看到后争先种植。能够帮助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看着他们丰收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不禁流过一阵暖流,一切努力都值得。”
南疆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7年6月,江行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受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邀请,前往帕米尔高原实地取土配方,在海拔2000多米的乌恰县戈壁产业科技园有针对性地试种了6种耐盐植物。历经不到半年的试验,成功种植出亩产3吨的耐盐蔬菜,为当地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