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者典型画像是怎样的?上海初创企业能否从跨越生死线到迈向独角兽?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桑大伟博士领衔课题组着眼上海“创业质量”,连续两年对800家初创企业进行调查和访谈,形成基于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视角的《2017年上海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报告》16日在沪发布。
课题组绘就了首张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演化图和上海创业者群体典型画像,揭示了创业者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指数调查发现不同阶段初创企业所需关键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创业扶持进入“精准扶持”阶段。
创业者方面,课题组初步绘就上海创业者群体典型画像。报告显示,上海创业者群体平均年龄34.2岁,超过八成(81%)的创业者拥有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一般在创业时已经有了5至8年工作经验。博士等高学历创业者更愿意利用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解决社会痛点,但学校背景越好、学历越高,创业的机会成本越大,对于创业失败的恐惧也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超六成创业启动资金来自个人积蓄,超九成创业者选择第三产业。挑战自我实现梦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依旧是最主要的两大创业动机。六成以上(62%)的创业初始资金来自于个人积蓄,报告认为,这表明创业者起步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更充分,更容易控制股权。超过九成(92%)受访创业者来自第三产业。
桑大伟博士在介绍上海创业者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 许婧 摄创业者对创业活动兴趣阑珊,多而不精是罪魁祸首,创业者认为朋辈交流最受益。调查显示,沪上创业园区平均每个月举办近40场创业活动,而创业者平均每个月只参加1.7场活动,形成巨大反差。进入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更加聚焦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打磨,逐步开始拒绝一般性的浅层社交活动。
创业企业发展方面,报告提出,“三步走”成长轨迹的关键节点显现。
具体来说,第一年求生存,第二年谋突破,18个月是拐点。创业需要半年的准备期,特别是人才招募,优秀互补的创始团队是成功的基石;创业启动第一年为“生存关键期”,初创公司平均12个月后开始盈利,需要闯过“盈利生死线”,确保企业平稳度过出生期;实现盈利后创业企业进入“加速提升期”,第二年也成为企业能否迅速壮大、杀出重围、成为未来规模性企业的关键阶段。调查发现,18个月是初创企业走向分化的“关键分叉点”,创业企业发展分成加速成为高成长性企业、进入瓶颈等待突破、企业经营不善三类。
桑大伟分析说,对应上述成长轨迹,创业者的自身心态、现实压力、客观需求都有显著变化,对政策制定、园区扶持、自身调节都是一次关键考验,决定着创业者能否度过最危险的“爬升阶段”,突破生死线、闯过成长关,成为一家真正成熟的初创企业。
创业扶持方面,报告强调目前的创业服务跟不上创业者成长脚步。
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初创企业集中反映,创业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依然是成长最大痛点。园区和孵化器一站式”服务成标配,但流程周期差异大;合作机构多而不精,各类关系疏离,成效偏低。
调研发现,部分园区成为城区中的“孤岛”,未能看到各园区或者孵化器有明显对接区域内产业的规划,未能有效起到引入和培育重点种子企业的布局作用。“大部分园区签约了一定数量的合作机构、导师等,但园区与这些机构或人员关系松散,杂而不专,实质上成为各投资机构海选项目的来源渠道,并未实现实质性深度合作。也没有实现差异化竞争。”桑大伟说,51%的园区没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入驻企业冗杂,缺乏共同语言,创业者之间仅保持疏远的“邻里关系”,难以实现深入合作,共生共荣。
相关链接:
著名智库学者王文 做客海南万宁凤凰九里书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