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德斌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地方政府承认经济数据造假,令全国民众大为惊诧,俨然看到了一幕从未见过的大戏,堪称奇观,不免引发网友诸多猜测,下一个又会是谁呢?
而近日,网上出现一篇名为《山东,债务压城的山东》的文章,作者老蛮罗列出各种经济数据,并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得出“既然山东财政厅都已经承认财政困难了,不妨更进一步,直接承认经济数据造假吧。”
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这是在揭山东省的“短”。作者分明是认为山东省也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且财政困难,已然支撑不下去了,赶紧像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学习,坦白承认吧。
真是吓死宝宝了,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三位,经济增长率并不低,但也不是最高的,难道都是造假弄出来的结果吗?如果山东省真是依靠造假维持虚幻的繁荣景象,那么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
真相究竟如何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吧。
按照老蛮的统计方法,山东财政收支状况为“国税收入(含代征关税)+地税收入(含非税收入)—一般预算支出”,由此得出2016年山东财政净亏64亿的结论,更进一步,到了2017年三季度,山东省的财政窟窿暴增到了1027亿!如此巨大的亏损步伐,怎能不令人心惊胆战。
然而,老蛮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国税收入”不等于“中央收入”,国税中很多税种是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征收上来的国税会自然的流到地方财政账户上;相应的“地方收入”也不等于“地税收入”,中间自然含了一部分“国税收入”。因此“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地方非税收收入+中央地方税返还和转移支付”,而老蛮将中央返还转移支付部分,曲解为地方向中央的“乞讨收入”。
可实际上,这是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简单而言,就是中央将各地方上缴的税收和其它收入汇总,然后按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案,进行下拨和转移支付。那么中央返还地方的部分,并非老蛮所谓的“乞讨收入”,而是正常的财政收支。
之所以这样做,乃是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需要进行一定的平衡,以维持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及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显然,中央地方税返还和转移支付是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不应称之为“乞讨收入”,也不应将其扣掉后计算。
而且,山东省财政厅何时“承认财政困难”了?没有具体的出处,也没有具体的时间,不符合新闻事实。显然这是典型的偷梁换柱,也就是老蛮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山东财政所谓“入不敷出”的结论,然后,再按在山东省财政厅的头上,让山东省财政厅“承认财政困难”。
至于“山东2017年的政府债务11217亿”,这属于地方债范畴,看似很大,但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未达到债务危机的地步。现代政府举债发展经济,乃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现象,不能因为负债多,就认为是坏事,关键看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
地方支出大于地方收入,得到中央转移支付,或者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并不罕见。只要地方政府是有信誉的,就可以举债,这和一个人年收入10万,却能借债买100万的房子是一样的。当然国家对此是有规定的,山东只要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并无不妥。
所以老蛮以自己“独特”的方法,断定山东财政困难,也不符合经济学常识。按此逻辑,美国2016年财政赤字超5000亿美元,那岂不得破产了?
而老蛮还提到了企业债问题,“截至2017年三季度,山东的企业债券规模净缩减了7个亿,此前从2014年到2016年,山东的新增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都在1500亿左右。这说明山东省在2017年的金融市场上整体丧失了信用。”
这个结论也令人啼笑皆非。企业债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企业自身需求而定,并非任性而为。近年来我国在实施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等政策,很多国有企业都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降低负债率,山东省也不例外,自然会影响到企业债规模,这是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也是刮骨疗伤的结果。
企业债规模减少意味着负债率降低,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健康,没有盲目举债,这是好事啊,怎么认为是坏事呢?
2017年企业债券净融资4495亿元,同比少2.55万亿元,降幅达到85%。全国少了2.55万亿,山东第三季度才少了7个亿,这说明山东省企业的信用非常好啊,怎么就得出“山东省在2017年的金融市场上整体丧失了信用”的怪异结论?让人很是费解啊!
综述可见,老蛮文章的逻辑也比较“蛮横”,即便按照他所谓计算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如何就能断定山东经济数据造假?这就好比单看一个家庭贷款买了房子,就说人家车是偷来的一样,毫无逻辑可言。
这更像是一个赤裸裸的情绪发泄。它代替了理性的逻辑分析,除了能迷惑、煽动一部分“吃瓜群众”以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省、市,乃至于一家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起伏波动,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也跟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兴衰等有关系。
遇到挫折需要正视,对于虚假经济数据也要用力挤压,但前提是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理论,不能信口开河,随意歪曲财政政策和事实,更不可以结论为先,再寻找数据去证实,这犯了典型的因果倒置逻辑错误。
网友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提出批评和建议,都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爱之心切,本意是希望能够发展更好。但不能用错误数据来“抹黑”事实、混淆概念,迷惑众人,毕竟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掺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