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韩洁、郁琼源
17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透露,我国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营改增已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2017年我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就为企业减税超5000亿元。
数字背后释放出怎样的国家减税红利?如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记者从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寻找答案。
释放减税红利 激发经济活力
税收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2017年,各项税收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助力企业轻装前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减税力度最大的营改增已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表示,实施营改增,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本届政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改革不仅打通抵扣链条,而且扩大了税基、拉长了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双创”发展和新动能成长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国有哪些减税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王军介绍,2017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减税超过5000亿元。
这其中,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超过1600亿元,惠及纳税人超过3600万户;
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所得税,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2400多亿元;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减免企业所得税13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减税将超1000亿元,减税效应进一步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形成了一套坚决依法收好税的科学高效工作机制,划清描粗了一条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红线,在强化坚决打击偷骗税高压态势的同时,树牢了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的任务观。”王军表示,这几年,税务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释放减税政策红利。
深化“放管服”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营商环境税收指标世界排名上升,其中纳税时间指标排名提升了32位。
中国税收营商环境获得国际机构认可的背后,离不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积极推进,特别是税务部门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坚持“应放尽放”。据介绍,从制发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等10多个规范并持续升级,到推出税务登记证等“多证合一”;从87项税务许可事项审批清理减少至7项,到同城通办、省内通办以及正推行的全国通办,一系列改革举措减少了审批手续,压缩了办税环节和材料,企业经营更加公平高效。
——推进“放管结合”。据了解,税务部门正探索建立以“实名办税+分级分类+信用积分+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税收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
王军介绍,目前金税三期工程在国地税全面上线,在我国税收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基础平台、应用软件方面的大统一。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实现了对发票信息的全覆盖,在打假票、防风险、优服务、辅决策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
——提升纳税服务便捷度。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全国税务系统连续4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目前网上办税服务厅实现全国覆盖,90%以上涉税事项可网上办理,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超8000个,企业办税越来越便利。
坚决不收“过头税” 政策落地不打折扣
2018年,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税务部门如何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更大激发经济活力?
“2018年要继续落实好坚决依法收好税、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坚决打击偷骗税的‘四个坚决’工作要求。”王军在会上强调。
让税收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他透露,今年要充分发挥金税三期工程数据优势,强化对组织收入全过程的分析监控预警,建立从税收视角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时提出税务部门的建议。
把各项减税政策落到实处。王军表示,税务部门落实各项减税政策绝不能打半点折扣。要通过释放税收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王军说,2018年税务部门将继续落实好优化税收环境的30项措施,针对纳税人堵点难点痛点,再研究推出若干新措施。同时,进一步推进便利化办税,连续第5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继续简化需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编制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和“全程网上办清单”。
加快推行网上办税。力争2018年年底前企业纳税人网上申报率超过85%;改造升级网上办税服务厅,力争2018年10月底前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落实好国地税合作规范4.0版,确保60个合作事项在基层落地。
相关链接:
“减税降成本”当选2017年中国十大税收新闻之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