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在首都机场办理入境免签手续。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外国游客手机支付乘坐公交车。来自网络
外国游客乘坐中国高铁。来自网络
便利的过境免签政策、飞快舒适的高铁出行、便捷时尚的手机支付……外国游客喜欢中国的理由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行,不仅享受的是安全之旅、山水之旅、文化之旅,还是一场便捷之旅。
过境免签很便利
从2017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面向海外游客正式推出。北京首都机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自从144小时免签政策实施,每天都有外国旅客办理申请。记者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遇到了正在办理手续的美国艾琳女士。“这个免签政策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游览北京,了解中国文化。有时间的话,我还想坐高铁去看看天津。”她高兴地对记者说。
此次京津冀过境免签新政策覆盖了53个国家,其中欧洲申根签证协议国家24个、欧洲其他国家15个、美洲国家6个、大洋洲国家2个、亚洲国家6个。外国游客可选择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口岸、北京铁路西客站口岸、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口岸、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口岸、河北石家庄国际机场口岸、河北秦皇岛海港口岸中的任一口岸入境或者出境,携带有效的国际旅行证件并出示前往第三国或地区联程客票,即可办理144小时过境免签手续。在这之前,2016年初,江浙沪已开始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广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正在推动落实中。
此项政策一推出就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关注。埃菲社报道称,此前北京和天津允许最多免签停留72小时,新举措给商务旅行提供了便利,并增加到中国的游客数量。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中国复杂的入境规定曾让游客头疼,眼下京津冀地区松动了外国游客的入境规定。新规定将大大便利临时决定、为期多天的商务旅行或会议座谈等。
快捷交通很炫酷
记者在北京开往广州的高铁上遇到一对加拿大夫妇。他们是大学教师,在中国特意选择体验高铁自由行。同行的翻译小张告诉记者,此行他们在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都要下车游览,一边坐高铁,一边游名胜。
2017年底,一份由全球化智库和携程旅行网发布的中国入境游报告显示,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于中国的交通满意度最高,尤其是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外国游客的一项重要体验。
在美版知乎“Quora”平台上有外国网友留言:被中国的高铁发展所震惊,高铁时速达到300公里。中国给我的感觉就像来到了未来世界。
曾经有外国游客在中国高铁上拍了一段硬币不倒的视频,在长达数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始终竖立不倒,惊呆了许多外国人。一位在中国居住超过10年的外国网友称“高铁是在中国大陆旅游最好的方式”。网友瑞·科莫列举了高铁的若干优点:车站在市区,和机场相比,通勤便利。旅途非常舒适,有餐厅和卫生间。可以带很多行李。短途旅行比飞机快。
此外,在中国自由行的外国游客也享受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的便捷。有外国网友在网上发表留言称: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比如,电动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和平衡车、电动轿车,甚至电动巴士都随处可见。
手机支付很方便
刷新外国游客对中国认知的神器除了高铁,还有从酒店餐馆、旅游景点、商场到水果摊,随处可见的手机扫码支付。记者在外国游客扎堆的北京秀水市场看到,无论是服装店、礼品店或咖啡店,都在醒目位置贴有微信、支付宝的付款二维码。在中国,出门不用带钱包,令外国游客赞叹不已。
一位加拿大小伙子为了证明中国的移动支付发达,拍了一段视频放在网上,证明自己可以一天不用现金。他先是打了一辆车,然后在一家小店里买了双袜子,又去了趟超市买了些生活用品,甚至还去理了个发,至于去饭店吃饭更是不在话下,这一切都只需要用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
“中国的生活太方便了。有了手机,什么都能买。在淘宝上几乎可以买到所有东西。我已经习惯需要什么东西就用手机去淘宝上找。”在北京生活的马来西亚姑娘黛微说。目前,像黛微这样为中国便利的生活方式点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美国网站上,许多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称赞,中国的外卖美食好吃又便宜,同时保证按时送达,“令人无法拒绝”。外国网友称“中国人用不可思议的严谨态度,在预约时间内送达”。他们表示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手机上用外卖APP点餐,什么都有。
手机支付这种便捷、高效的智慧生活方式已经建立了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新印象。据微信官方2017年发布的《在华外国用户微信生活观察》报告显示,在华外国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高达64.4%。交通出行、团购外卖、餐饮、便利店、超市、线上商超成为他们使用微信支付频率最高的六大场景。在华的外国人对待移动支付的态度从最初的吃惊、不可思议慢慢变成对使用移动支付的迫切期待。
相关链接:
印度2017年接待外国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2017年访日外国游客消费额创新高 人均消费减少
日本接待外国游客量连续5年创新高
俄世界杯或将迎150万外国游客 其中中国球迷最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