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杭州良渚,最耀眼的标签是“玉文明”,一直备受世界瞩目。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取得新进展,宫殿、王陵、古稻田、古城墙和水坝遗址等逐渐显露真容,特别是古水利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专家表示,良渚古城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亦体现在其直接反映文明生产力和组织程度的大型工程上。
经调查发掘和分析,确认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这一系统的非凡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良渚古国拥有远超酋邦的生产、组织能力,更在于它是中华文化多源头理论的具象。在它被发现以前,长江中下游文明古国只是猜测和假说,是西方眼中的“神话”;在它被发现之后,复合形态的中华古文明将是整个学术界不得不正视的历史。
大数据揭开水坝全貌
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是个庞大而又细碎的工程,远远超出了传统考古学提取信息能力的极限。因此现代考古吸收地质学、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借助碳十四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成为兼跨文理的“蓝海”学科。而新科技和大数据在良渚水利工程的探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渚古城是个典型的“大遗址”,最初遗址保护面积就达42平方公里,传统上以点为主的遗址考古力所不及。科学家们通过制作遗址区DEM(数字高程模型),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不但发现了先前未曾注意的不同时期的古城墙,还从宏观上了解了良渚遗址区的聚落分布形态。
2009年,刚发现彭公岗、秋坞等处有大型人工堆筑坝体的时候,考古人员认为是单体水利工程,推测是用于阻挡山区来水的水坝。正是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图片,才确认了鲤鱼山、狮子山都有人工坝体,并连接到西侧的塘山巨型水利体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上世纪70年代的图片数据,通过GIS分析确认了高坝、低坝、天然山体和谷口水库共同构成了超大型的系统水利工程。
这是天空之眼,也是数据之眼;是考古学以新的手段探索古代文明,是人类借助科技不断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
高低水坝构建水上通途
最新的GIS分析认为,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由11道坝体和天然山脉共同组成,整个水坝系统人工堆筑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仅塘山长堤堆筑土方量就达198万立方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水利系统的高、低两级水坝,可以将大量的来水潴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洪水直接的威胁。同时,该系统在运输上也应具有重要作用。天目山系可以为遗址群提供丰富的石料、木材及其他动植物资源。但与平原区发达的水网不同,该地区山谷陡峻,降水季节性明显,水量变化大,夏季山洪爆发,冬季则可能断流,大多时候不具备行船的可能。通过筑坝蓄水形成库容,一个连接各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
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西、北方向形成12.4平方公里储水面积,出水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先民以综合系统的思维方式,不止把水视为威胁,更将水视为通途,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学习。
浩大工程证实古王国
数年前,日本学者中村慎一曾经推测,良渚中晚期的文明遗迹很少,但他们肯定是存在的。跨越整个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才是良渚文明的主体承担者。良渚古城及水利工程系统的发现无疑有力证实了这个推测。
宫本一夫在论述良渚玉器文明影响的时候曾说,良渚样式的玉器研究价值远抵长城,其意义不止是器物的传播,而是以“具有某种机能的生活样式的一部分”传播了出去。实际上,以祭祀为纽带维持统治的社会生活样式在与其它地域文明的交融辐射中,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中,这就是历史。良渚的水利工程,以其巨大的工程量证实了文明与组织程度,有力地推动了“良渚古王国”的立论。
过去我们在读到《山海经》中天目山为“浮玉之山”的时候,似乎从未想过,四字有可能全部都是实指。天目山从地质学考证和出土遗址判断,确实曾经是区域性的玉器生产中心,而在天目山之下,巨型水利工程支持了玉石的开采、加工和运输。
在去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世界权威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指出:“确定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阶段。”论坛期间,23位世界权威考古专家考察了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都对规模巨大的古城、复杂的水管理系统、精美绝伦的玉器表示赞叹。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表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曾经的“神话”,在科学考据之下逐渐实体化,成为真实的历史。这或许是我们能从良渚古城水利工程中看到的,最令人欣喜的东西。
相关链接:
中央水利资金5年2000多亿元攻坚“水贫困”
5年拟融资需求将超千亿元 浙江水利要放什么大招?
云南:水利投资创新高 水网建设取得新成效
山东:水利移民扶持项目收益可用于贫困移民户脱贫
"海绵"理念治理 美舍河美丽重生 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