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邪典片”,一种听起来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遭遇“全网通缉”。
事件回放
据媒体报道,“儿童邪典片”在美国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被称为:艾莎门(Elsagate,因为《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是这类视频中最常出现的主角)。
去年7月,《纽约时报》特意报道了这一情况,引起了全美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下,YouTube 开始大规模下线这类视频、封禁账号。到去年11月,YouTube 宣布删除了超过50个频道、15 万个视频。
1月16日,有网友通过微博发出一篇翻译文章,直指国外某些机构针对儿童,通过使用一些经典的动漫形象,如艾莎公主、蜘蛛侠、绿巨人和小丑等人物生产包含不适于儿童观看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包含了大量暴力、软色情和惊悚画面等元素,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文章提到,类似视频已经从国外悄悄渗透进了国内,很多主流视频网站内都可以搜索到类似的视频,而且一些视频已经属于“本土制造”,配发内容都是中文对白。
该出手时就出手
国家有关部门已发出“通缉令”使出“必杀技”,誓将“毒视频”逼入绝地。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两发微博,提示网友小心,一些二次加工后带有血腥暴力或软色情内容、甚至虐童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已悄悄流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表声明称,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目前,相关网站开展了自查和清理。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将持续关注,对不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造成有害视频及信息传播的企业,一经查实,必予严惩。
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发布了关于查禁“儿童邪典视频”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查禁“儿童邪典视频”,要求相关内容一律下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秩序。
各大媒体相继追踪报道此事,揭露“邪典片”的狰狞面目。
竟致引发全网封杀,“邪典片”究竟有多“毒”?
七宗罪
夹带血腥暴力、恐怖残酷、荒诞离奇甚至色情成分
“这些动画视频和真人短片夹带着大量血腥暴力、恐怖残酷、荒诞离奇甚至色情成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介绍,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但又缺乏辨别力、自制力和抵御能力,因此,很难自主屏蔽或远离其毒害。
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合理化受虐和受侵害行为
以儿童为主角和传播对象,但内容却充斥着各种暴力、折磨、虐待和软色情。比如将它们自然穿插在吃饭、睡觉、游戏、聊天等场景中,让打针、堕胎变得简单,让受侵害和被殴打就像吃饭一样平常。这样既合理化受虐和受侵害行为,也变相鼓励儿童做出残暴、变态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利用鲜艳颜色丰富构图引诱孩子上瘾
这些视频无一例外都着重使用红、黄、绿等饱和度极高的颜色,看上去非常鲜艳亮丽。有研究者指出,这种鲜艳的颜色构成了孩子对世界的基础感官,更容易刺激儿童的大脑;这些色彩的排列组合使用,也容易让儿童上瘾。
用明快的音乐混淆视听
在配乐和配音上,这些短片也是采用儿童更喜爱的明快的音乐、高亢欢快的配音,让儿童以为这与他们平时喜欢观看的《冰雪奇缘》《喜羊羊与灰太狼》并无二致。
用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画形象拉近距离
这些视频的主人公常常是由儿童喜爱的动画形象扮演,出现频率最高的比如Elsagate、蜘蛛侠等超级英雄、米老鼠、小黄人、彩虹小马、海绵宝宝等。因为孩子喜欢这些动画形象,由这些动画形象去做一些不正常的事,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甚至认为这是正确的,可以模仿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对于许多危险和暴力行为的容忍阈值就会降低,并且对这些行为上瘾。
内容极具迷惑性
“邪典视频”的发布和传播者是在打“擦边球”。“邪典视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色情、血腥、暴力视频,从操作手法上来说,它以原作人物为基础进行重口味的“二次创作”。从呈现方式来看,这些视频往往打着“识字”“辨别形状”等幌子,然而高度的迷惑性让其危害更大。有的家长就是被标签所骗,随机点播了一集所谓的动画片让宝宝观看,没想到“动画片”里的狰狞画面和惨叫声吓得孩子号啕大哭。
将孩子作为拍摄对象
除了“搬运”国外视频,更有甚者制作出中国版“儿童邪典片”,不仅将文字语言换成了中文,还仿制拍摄、剪辑、制作、传播系列视频,甚至将孩子作为拍摄对象。
视频中的孩子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演绎着含有暴力伤害、色情隐喻等内容,片尾说着“欢迎小朋友们的收看”等解说词。
“毁童年”五大危害
灌输不正当思想,造成错误认知
儿童观看后极易被冼脑,灌输不正当,甚至是极端的思想,对儿童的价值观以及成长造成极大影响。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认为,长期观看这类视频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龄小的孩子没有成熟的意识,在早期植入这类信息会造成极其错误的认知”。其中,血腥暴力的视频更会对孩子造成恐慌,对神经发育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后期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一系列严重影响。
若在小群体内快速蔓延,后果难以估量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介绍说,这些超越儿童年龄和身份的视频应该受到严格抵制。“孩子长期受此类视频影响,很容易歪曲认知,误以为暴力很正常、流血很好玩,甚至对犯罪手法习以为常,并在生活学习中加以模仿。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可能会在小群体内快速蔓延。”
诱发校园暴力
最近几年来,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让教育部门和家长头疼的问题。许多情况下,这种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往往给加害人和受害人带来双输的结局。而这些披着卡通人物外衣的“毁三观”视频,则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和抗干扰的能力较差。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如果误看了这些视频,很可能将之奉为圭臬,沉湎其中而难以自拔。自制力较差者甚至可能模仿其中的暴力情节,进而走上伤害同学、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道路。
诱导孩子模仿
社会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波波玩偶实验”,试验通过观察对比,最终发现,当孩子们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被赞赏时,就更可能会模仿这种攻击行为。
2013年,江苏省一名9岁男童就曾因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将同村两名5岁、8岁的小伙伴烧成重伤。
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不可逆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能从早年经历里寻找到源头,一些人对血腥的恐惧,就源于小时候看到的“画面”,此事不可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震撼过后该是一场集体的反思
“邪典片”事件令人震撼、愤怒。气愤之后,家长们也该自省。回顾过往,你是否曾经为了放松一下,让pad替你“带娃”;是否曾经为了逗孩子开心,就毫无顾忌地把手机递给了他?相信妈妈们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呵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从来都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全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们的“寒假时光”即将开启,联想到留存待解的“在线学习类APP涉黄”事件和“童书市场乱象”,无一不让人揪心。
要说的还是那句你我都懂的老话,“少年强则国强”,集全社会之力为他们营造一片成长的净土,毕竟孩子的明天就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文/冯文雅)
相关链接:
“扫黄打非”办:制作传播儿童“邪典”片企业被查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