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日前揭开了蜈蚣在30秒内捕杀猎物的分子机制之谜,并基于此发现临床药物“瑞替加滨”对消除由蜈蚣叮咬产生的严重临床症状有良好效果。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蜈蚣是肉食性产毒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4.2亿年前。在长期进化适应进程中,蜈蚣优化其毒液来进行捕食、防御,并可杀死远大于自身体重的猎物。而被蜈蚣叮咬后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水肿、发炎、坏死和皮下出血,严重者有高血压、心肌缺血、呼吸衰竭、昏迷和痉挛,甚至死亡。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牵头的团队日前揭开了这一谜底。研究发现:金头蜈蚣可以在30秒内快速制服并捕食比自己体重大30倍以上的猎物。这一惊人的捕食效率是由于蜈蚣毒液中含有一种名为“SsTx”的多肽毒素。该毒素会阻断钾离子通道KCNQ,从而导致猎物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其能高效捕食猎物。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杨仕隆说:“KCNQ4是钾离子通道KCNQ家族的一个成员,主要分布在血管和呼吸肌上,当蜈蚣的SsTx毒素进入血液,就会阻断KCNQ家族,从而使血管收缩,并让呼吸肌无法运动,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和呼吸衰竭。而一旦蜈蚣咬穿小动物颅骨,大脑里的KCNQ2等通道就会被抑制,从而导致癫痫。”
基于SsTx的分子机制,在小鼠和猴子模型上,研究者发现临床药物“瑞替加滨”能够有效治疗中蜈蚣毒引发的心肌衰竭、癫痫和呼吸抑制等症状。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家破解蜈蚣毒液的秘密
成年时间越来越晚?科学家建议青春期延长至24岁
英科学家用声波“隔空移物”获进展
通讯:“实验3”号科考船上的“巴铁”科学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