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30年代算起,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已历经80多年。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良渚遗址的保护也从对墓葬的认识扩展到对遗址整体价值的认识,从对器物的认识扩展到对史前文明社会价值的认识。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浙江良渚遗址考古历经80年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1-25 11:24

  从上世纪30年代算起,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已历经80多年。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良渚遗址的保护也从对墓葬的认识扩展到对遗址整体价值的认识,从对器物的认识扩展到对史前文明社会价值的认识。良渚遗址考古的意义,更在于将遗址保护与当地人生活相融合,将遗址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类型丰富、格局完整,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从浙江杭州市区驱车不到一个小时,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就展现在眼前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保护范围达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划面积111平方公里,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尤其是,近年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备受世人关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带领我们来到水利系统的其中一处重要遗存——老虎岭遗址。在连接两个山头的土丘下,可以看到一道小沟。王宁远说,这里就是当年的水库中央,水库底已经“藏”在6—7米深的地方。

  在一旁黄色的土堆里,还有呈黑色的丝条状物体。王宁远介绍,良渚人当时筑造水坝,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用到了草裹泥技术,即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这些黑色物体就是遗存。“相当于现代人抗洪用的麻袋。”王宁远说。

  通过考古调查发掘,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手段,考古学家与水利专家展开跨学科合作,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进一步证实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结构——占地达100平方公里的外围水利系统、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3平方公里的内城和城墙中心的宫殿区。与古埃及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

  王宁远说,良渚遗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表现文化的交流和联合

  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首先发掘良渚遗址。王宁远介绍,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近10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通过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以及解剖发掘,证实古城外部存在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的外郭城,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2009年—2015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并获评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古城外部近郊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对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结合对古城周围的专项钻探调查,证实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内没有稻田,城内居民主要是贵族和从事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各类手工业者,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通过系统的碳十四年代学测定,考古工作者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对良渚古城系统的营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了解,证实良渚古城各子系统中,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良渚遗址的价值也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世界权威考古学家、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林·伦福儒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遗产保护让老百姓支持,保护成果让原住民共享

  行走在良渚文化村,儿童乐园、温泉、制陶体验、亲子教育等一应俱全,现代化的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相互交融。杭州人张先士带着全家人来到这里度假,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来度假了,他说:“这里离杭州不远,周末带家人放松放松,是个不错的选择。”借势遗产保护,培育发展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为主体的零污染产业,良渚遗址周边现已建成三个特色园区,除了旅游小镇良渚文化村,还有展示良渚文化的良渚博物院,聚集文创产品和工业设计的梦栖小镇,昔日的采石场、化肥厂,如今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黄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新芳说,在良渚遗址保护上,他们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注意区分遗址区内、遗址区外两个地理单元,坚持堵疏并举,注重产业引导,打造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圈,推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互动。“遗址区内,以现有的自然生态为基础,以修复和净化为手段,紧扣良渚遗址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着力修复和展示遗址的地貌和格局。遗址区外,注重良渚文化基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导入,大力发展最能彰显遗址特征、文化元素的产业业态,以文创和旅游为主要产业,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产业活力的美丽城镇。”

  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更是遗址保护的重中之重。“良渚遗址保护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坚持遗产保护的工作让老百姓支持,遗产保护的成果让原住民共享,准确把握遗址区内的原住民和遗址区外的社会民众两类人群的不同心态、不同感受,因人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利益、情感和价值纽带的串接串联,夯实遗产保护的民意基础。”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说,对于利益相关者,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杭州市和余杭区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对因文物保护受到损失的农民、村集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补偿;开展遗址区内村社文物保护工作实绩考核,采取“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遗址所在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改善,增强原住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原住民保护遗址的热情。对于外围的社会公众,搭建“一展一会一营一教材”的四个宣传教育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

  据介绍,“一展”是指良渚文明展,由良渚博物院每年组织办展,为人们了解良渚文明架起桥梁;“一会”是指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围绕各地玉文化交流办展览、出论文,至今已历5届;“一营”是指由良渚博物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面向全国中学生每年举办的考古夏令营,帮助青年学生提升遗产保护意识;“一教材”是指良渚文化进教材。郑建华说,《良渚文化》拓展型地方课程教材,列入余杭区中小学日常教学课程,增强青少年乡土文化自豪感。良渚文化被列入新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良渚遗址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共保共享、人人有责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李新芳说,良渚遗址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经历了考古学方法和理念的进步和变化,从对墓葬的认识扩展到对遗址整体价值的认识,从对以玉器为核心的出土器物的认识扩展到对史前文明社会价值的认识,还原当时历史、人们生产生活状态。良渚文明的确认丰富充实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内容。希望通过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和多学科国际化合作,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并将遗址价值传播传递给更多人。

 

相关链接:

专家:大上清宫为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道教遗址
“道教祖庭”大上清宫遗址:规模相当于故宫的一半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取得大收获

 

 

相关链接:
专家:大上清宫为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道教遗址
“道教祖庭”大上清宫遗址:规模相当于故宫的一半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取得大收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珏] [编辑:程小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