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为了大伙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
——记天津蓟县农业局蔬菜站副站长李春生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冬日在菜市场上,除了萝卜白菜等传统冬季菜,西红柿、黄瓜及各种叶菜大大丰富了百姓的餐桌,这得益于温室大棚的普及。在围绕蔬菜种植和温室大棚技术推广、节能省工大棚研发方面,天津蓟县农业局蔬菜站副站长李春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李大棚”。
李春生有一本特殊的相册,近百张相片里几乎全部是温室建造、蔬菜种植的内容。从事农技推广30多年来,他首创西瓜嫁接栽培技术并推广33万亩,引进新品种169个、新技术31项,自主研发创新技术11项,获专利授权4项,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双学双比”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李春生与大棚“结缘”始于1993年。当时天津蓟县引进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技术,结束了本地冬季不能生产喜温蔬菜的历史,而带来这项技术的是3个山东农民。在蔬菜站当了多年农技员的李春生得知这一消息既惊讶又不服气:“山东农民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行?”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驻村学技术,帮农民建温室。
“就是那年,我拿个相机一边学一边拍,墙体怎么建、立柱怎么连、棚膜怎么铺,每一个环节我都拍了下来。”李春生说。1994年,山东师傅走了,李春生开始独立包村指导,他要负责林庄户村24个温室的建造与蔬菜生产。
“第一年是个大考验,相册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我就对着相册,想每个棚第二天该干什么,一家一户一个环节也不能落。”李春生回忆道:“当年农民建个温室要1万多块钱,要是干不好,农民损失就大了。”
就这样,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守在建棚场地,3个月下来,温室终于建起来了。他每天一个棚一个棚地转,指导农民进行蔬菜种植管理。一年下来,每个棚收入约1.5万元,农民笑了,李春生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小李一心一意,成天不离棚,比我们自己还上心。”说起当年往事,村民陈占池很激动。
一炮打响,李春生被农民亲切地叫做“李大棚”。8年来,他指导蓟县6个乡镇28个村630户农民建造蔬菜大棚3650亩,骑自行车行程超过3万公里。
“正是这段时间,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积累了大量建造温室的经验。”李春生说。
如何使大棚更加方便有效,一直是李春生琢磨的问题。2000年,李春生回到县城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以前温室都是外保温,一下雪农民就要爬上去清扫,一下雨草苫还拉不上去,有没有能让保温层在里边的办法?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李春生完成了新型日光温室的结构设计,并建成国内第一栋内保温日光温室。
高效节能型内保温日光温室结构的研制成功,使温室内最低温度比普通二代节能温室提高3至5摄氏度,蔬菜产量增加30%以上,节省劳力20%以上。2012年,蓟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李春生把工作地点搬到了这里,悉心照料63栋现代化温室大棚。
寒冬季节,温室里清爽如春,满目青翠。李春生对这一方天地到底有多爱?3年前,在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时,他说:“学园艺吧,我可以把这么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你。”
相关链接:
新华时评:给基层扶贫干部更多关爱
任务面前坐等观望 抓落实千万别当“三等”干部
退居二线吃空饷成“明规则” 不光是干部觉悟问题
57个红手印留下的扶贫干部
审计署出台新规加强内部审计 内审结果成任免干部依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