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唐弢、朱涵
铁路杭州站繁忙的站台上,1995年出生的王文聪,每天都能看到手提肩扛着大件行李的旅客,从身边匆匆走过。
一年前,作为学生的他,也曾是归乡大潮中的一员。而如今,他胸前“客运值班员”的标签提醒着他,自己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
作为服务者的第一次春运,面对检票后涌来的万千名归客,王文聪仍有些紧张,他下意识地望向身后的师傅——“60后”的老值班员宋革生。
宋革生没有吱声,只是挥了挥手。
2018年春运中,代表着活力、科技、智慧的“90后”服务人员正在登上历史舞台,而以责任、坚守、担当为标签的“60后”,他们年龄最大的已有58岁,正在逐渐陆续告别这个舞台。
于是,站台上留下了两个时代的重影,他们穿越30年,彼此汲取着力量……
“要对得起旅客,耐得住寂寞。”
如果以十年计,春运驶过整整四个时代,宋革生属于最早经历“春运”的那批人,在站台的30多年,他见过用扁担挑着蛇皮袋的农民、提着暖壶卷着铺盖的工人和背着双肩包抱着零食的学生。在经历数以万次计的“一面之缘”后,明年,他就要跟站台说再见了。
年复一年,宋革生习惯了变化,车型翻新、车速上调,就连行李也从蛇皮袋变成了拉杆箱。而对宋革生来说,最大变化的还是人,除了匆匆而过的旅客,还有铁路系统里那一张张年轻面孔。
“时间太快了,一眨眼‘95后’的孩子都成了同事。他们脑子活,反应快,一点就透。有时候旅客问询线路,我们在那儿比划半天,他们手机一点,就能跟旅客说得一清二楚。”宋革生说。
与宋革生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杭州站检票员孙晓梅,2018年8月就要退休的她与车站那些“90后”相处时间不会太长了,但她想用整整30年的经历告诉他们,选择成为春运服务大军的一分子,一定要对得起旅客,耐得住寂寞。
从1988年参加工作,孙晓梅30个春节都在繁忙的铁路线上,从列车员到检票员,她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家庭的团聚,可她却说:“我想象不出,春节不在车站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她记得,在跑车时,身体不舒服的乘客会在深夜找来,问她要一片药或是一杯热水;她记得,在候车室,一位年轻母亲哭着跑来求助寻找丢失的孩子,她陪着那位母亲找了整整10间候车室……
如今,接力棒要交给“90后”。孙晓梅说,她不担心他们,无论是列车员还是值班员,跑一两次春运,他们就长大了。
“谢谢你们教会我成长”
在去年7月选择来杭州站工作,王文聪就似乎做好了分别的准备。从杭州到家乡辽宁锦州有1500多公里,即使最快的高铁也要花上8个半小时。现在,他将在异地度过第一个没有父母相伴的除夕夜。
好在他不是一个人。“为让我尽快适应春运的节奏,师傅特地调了跟我相同的班,虽说他嘴上不说什么,但看得出,他怕我一个人孤单。”说话间,又一波旅客涌下站台,奔向归途,王文聪也在拥挤喧闹中继续着自己的“第一课”。
对于王文聪这样的“90后”,春运就是一堂“必修课”。从检票验票、打扫卫生、服务解答到处理突发状况,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轮上一次,才算真正经历了春运。“师傅常说,越细致,就越重要。”王文聪说。
在杭州汽车西站,“90后”服务台班长王芳就在繁忙的春运中学会了“眼观六路”。跟王文聪不同,她已是一个在春运战线服务了五年的“老兵”。从被师傅带到自己带徒弟,她说,是那些在值最后一次春运岗的老师傅教会自己成长。
“我一毕业就来西站,当初只是为了谋一份工作,在杭州有一个落脚处。可五年下来,我想我应该不会再换工作了。”王芳说。
在服务台,王芳留下了老师傅们的“传统”:留心每一位需要服务的人,仔细询问,同时露出自己标志性的微笑。而大部分旅客都会对她的服务道一句:谢谢。在王芳看来,这已足够。
“担一份‘送人一程’的责任”
2018年,“60后”的宋革生们即将退休,“90后”的王文聪们正在试着接过前辈手中的棒。就像从快车到特快,再到动车、高铁和动卧,几十年时间,过去的痕迹慢慢消失,新旧事物亦不断更迭。
在宋革生看来,这或许是最自然的一次交接,“以前我们以站为家,现在轮到年轻一辈了,只要不怯场、不浮躁,他们肯定做得比我们好。”除了打气,宋革生心中更多的是期许。他认为,春运见的是五湖四海的“人生百态”,每年的此刻,都是磨炼人心性最好的时间。
比起伤感的离别,孙晓梅更愿意珍惜当下的时光,她常常趁着工作间隙,去找“90后”的新同事聊天,不为别的,就为把自己几十年跑车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要留个底,知道了这行的价值意义,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放进去。”
孙晓梅希望刚入行的年轻人明白,春运不仅是做一份工作,更是一份“送人一程”的责任。
对于这些,王文聪、王芳们也正慢慢领悟。王文聪说:“每次看到人群在车站交汇,挤入车厢,越发觉得归家不易。在他们到家之前,我们至少陪着他们走完这一段的路。”
“每年除夕,当我检完末班车的票,看着驶出的车辆和空荡荡的候车厅,才真正有种过年的感觉。”王芳说。
相关链接:
节前铁路春运客流高峰来临 2月9日预计发送旅客940万人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