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郭城)前不久,一位外国人以1枚硬币的视角,表达了搭乘中国高铁的真实体验:将硬币放在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窗边,在长达9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竟始终屹立不倒。殊不知如此平稳舒适的背后,却离不开无数中国铁路人的默默付出,其中就有肩挑道尺、日夜巡护在漫漫铁道上的养路工。
在北京铁路局天津工务段“段史馆”,静静躺着几把锈迹斑斑的道尺——长1.6米,重约1.5公斤。历经沧桑的道尺,不仅见证了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而且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与它们的主人——工务段养路工一起保障着南来北往的行车安全。“行车不作业,作业不行车。”天津工务段施工科主任领工员李继宗对记者说,“当哪个铁路段的列车不运行时,哪个铁路段的养路工就会抓住‘天窗点’这一宝贵时间,对所负责的铁路双股钢轨进行检测、修整。”
只有令铁道双股钢轨轨距始终保持在1435毫米,才能有效保障列车在沿线的平稳运行。“每增加1毫米的正负误差,都有可能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甚至危及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李继宗严肃地说。导致铁轨轨距变化的原因很多,从气温变化的热胀冷缩,到列车载重与高速通过时对路基石砟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强大震动。哪怕是一颗螺丝松动等细微变化,不仅会造成双股钢轨轨距变窄变宽导致列车脱轨,而且当双股钢轨水平差超出安全范围时也会引发严重翻车……
作为检测铁路双股钢轨轨距、水平差等指标的“神器”——道尺,既是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也是工务段一线养路工在作业时亲密的伙伴儿。从早期的木道尺,到铝合金、碳素钢的机械道尺,再到玻璃钢的液晶数显智能道尺,乃至“超级道尺”——具有GPS定位、电子智能化一体的轨道检测仪,一把把道尺,见证了我国铁路建设自1881年6月9日唐(山)胥(各庄)铁路开通至今,近140年的飞跃发展。
天津工务段计量室沧州测量工区工长张汝峰对记者说,道尺不仅仅是材质的变化,其精密度的提升,恰恰也反映了我国铁路建设标准化、安全性、舒适度的不断提高,更是落实国家《计量法》的一个缩影。例如目前常见的三种道尺各有分工:用于时速160公里以下列车轨道的2级道尺,轨距精准到0.2毫米;用于时速160至250公里之间列车轨道的1级道尺,轨距精准为0.1毫米;用于时速250公里以上列车轨道的0级道尺,轨距精准达0.05毫米。其中,具有液晶数显功能的0级智能道尺,已被我国高铁沿线工务段所广泛使用。
而“天窗点”的作业时间,受线路、地点和时间等因素影响,对于各铁路段的养路工来说并不统一。李继宗介绍,例如在一段京沪铁路8-10公里的区域,工务段会安排十几个人对该段铁路和2股到发线(进出站)、20组道岔进行检测、修整。从早晨5-6点的1小时,到下午16-18点的2小时,再到晚上21-0点的3小时,甚至在前半夜、后半夜间隔的几个小时,身着黄蓝相间工作服的养路工要按照两根轨枕一弯腰的作业标准轮番上阵,像“大夫”般及时为线路精准把脉问诊、诊疗设备潜在病害、清障除险保障安全,一个班下来,每人弯腰数千次已是家常便饭,哪怕严寒酷暑,哪怕蚊虫叮咬。
北京铁路局天津工务段退休职工魏树人对记者表示,在运营的铁路线上,当属养路工的岗位最为辛苦,区域广、强度大、值守长、环境差且责任重,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地默默坚守在岗位。用养路工常挂在嘴边的话说:“每当看着一趟趟火车安全驶过我们检修过的铁路,心里就特别踏实。”身肩一把小小道尺,以他们特有的责任与担当,确保着轨道“健康”运行,让千万旅客共享安全、快捷、温馨的春运乡途,让幸福铺满旅客回家路。
相关链接:
【新春走基层】石济高铁首个春运 衡水铁路人坚守岗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