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冠铭扎根海南近20载
将梦想种在红土地里
陈冠铭在大棚里查看铁皮石斛生长情况。本报记者武威摄
记者林诗婷
“这是猴面包树,嫩梢可以炒菜吃,果实也很有营养。”“这个是楤木,北方的美味。”“这个叫臭树,闻起来却是香的。”……3月6日上午,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西侧的试验田里,研究员陈冠铭向记者讲解各式新奇有趣的木本蔬菜、药用植物。
每当聊起自己热爱的农业科研与应用领域的话题,一向含蓄内敛的陈冠铭便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农民的儿子扎根海南近20载,用汗水与智慧与脚下的红土地对话,培育出了颗颗南繁科技硕果,为海南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助力,也让更多农户尝到了农业升级转型的“甜头”。
脚踩“南繁热土”搞科研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农作物试验数据,陈冠铭时常泡在田里,与花草瓜果打交道。“农业科技人员少有假期,并且这些作物的生长变化,对于农业科研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年在地里。”
阳春三月,正是植物成长的良好时期,也是陈冠铭科研观察的重要阶段。在1000余平方米的科研大棚内,花盆中、树皮里,40余种药用石斛舒展茎叶。这是陈冠铭悉心呵护的种质资源圃。“石斛适合生长在湿润环境中,我们现在通过驯化、杂交等方式,研究出适合在三亚生长的耐高温品种。”陈冠铭说,目前药用石斛市场收购价每公斤在200元至600元,将优良品种推广给本土农业企业,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陈冠铭扎根田间地头,在南繁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执笔的“热带主要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他参与推广的西甜瓜品种已成为我省热门的种植品种,年产值过10亿元;他还积极引导“北花南移”,主持的国家农转项目“热带地区切花月季品种与栽培技术”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让玫瑰花成为海南鲜切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成果助农增产增收
陈冠铭笑称,自己的工作就是“泡田地、看市场、写报告,再泡田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钟情于田间地头?他回答:“我出生于农村,熟悉农业、理解农民,知道‘看天吃饭’的辛劳,我希望能够为农业科研、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但是实践中,陈冠铭也吃过农户的“闭门羹”。2009年,他在三亚市天涯区槟榔村开展厚皮甜瓜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推优质哈密瓜品种。由于优质品种对栽培要求高,产量却相对低,起初瓜农并不愿尝试新品种。陈冠铭便带着团队化身宣传员,耐心地向瓜农讲解新品种的优势,对农民进行土壤消毒、配方施肥、密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并主抓订单农业,让瓜农的收益得到保障。
如今,经过多年与南繁专家团队紧密合作,陈冠铭团队筛选出了优质、高产、高抗、耐密植的甜瓜新品种“红冠”系列和“玫珑”系列。这两大品种均成为海南甜瓜的主栽品种之一,有效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眼下,陈冠铭正忙着做热带木本蔬菜和药食同源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利用。陈冠铭说:“这个项目做好了既可以增加种植品种的选项,配合农旅融合,还能配合海南退果还林和橡胶林替换计划,让科研成果造福农民,给社会带来价值。”
(本报三亚3月6日电)
记者手记
脚踩泥土芳香自来
记者林诗婷
若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灰头土脸”的男子,与优秀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人才等头衔联系起来。初次见到陈冠铭,他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种质资源。他穿着皮鞋,却很自然地上坡、下坡,在泥土地里来回走动。
3月的三亚,阳光已有些许炽热,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大棚内植物葱郁、泥土芬芳。陈冠铭时常戴着草帽、撸起袖子,拿着记录本,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
采访中,记者跟随着陈冠铭的脚步,穿梭在一个个大棚、试验田中,听着绘声绘色的介绍。记者突然理解到,陈冠铭等众多南繁工作者扎根海南、忘我钻研的原因——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份爱支撑着他们在科研工作中挥汗如雨、不断攀登。
陈冠铭说:脚踩“南繁热土”,肩上担负的更多的是责任。做农业科研就要弯下身,沉下心,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劳动。
陈冠铭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似一名普通农民。正是他这样的“农民们”,使得农业科技扛起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梁,让农民笑得更甜了。
相关链接:
习近平回信勉励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