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鸣作品《海口东湖信息墙》(记者翻拍)
今年是海南建省30周年,黄一鸣回忆起海南30年的沧桑巨变感慨良多。黄一鸣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来,他一直用手中相机记录着海南的变迁。回想海南建省之初,海口市仅是个20万人的小城市,30年来,海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速度之快让人不及反应。用黄一鸣的话来说,自己用相机记录的速度快要赶不上海口城市变化的速度了。
黄一鸣作品《十万人才过海峡》(记者翻拍)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一传出,怀揣梦想的各路“闯海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海南,参与海南的开发建设。黄一鸣在他的摄影工作室显眼处挂着一张《十万人才过海峡》的照片,照片中人们身穿白色衬衫,推着自行车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说起这张照片,黄一鸣感叹不已,建省之初海口市周围仍是被大片荒野和耕地包围着,初到海口的人,常常会看到,高楼林立中,汽车和耕牛并驾齐驱,但阻挡不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里,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让海口这个小城市瞬间鲜活了起来。“80、90年代的海南是建省办经济特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海口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成长。”令黄一鸣印象深刻的就是海口的东湖信息墙。在1990年黄一鸣的摄影作品中,海口的一个秋天,天气阴沉,东湖一面信息墙吸引了众多闯海求职者驻足。求职者探头争相阅读招聘信息的急迫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黄一鸣说:“这面信息墙是众多‘闯海人’来到海南首先要找的地方。现在这面墙早就没有了,那只属于那个年代,只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黄一鸣作品《电脑时代》(记者翻拍)
黄一鸣翻看着早年自己的摄影作品,颇有感慨,他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建设国际旅游岛步伐的加快,许多原始的、本土的“土老破旧”的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海口最大的改变不是城市面貌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而是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眼界的改变。在黄一鸣1993年的摄影作品《电脑时代》中,两个年轻人在海口的街头摆了一台电脑,人们在电脑里输入姓名、生日就可以算出个人运势。“2018年是海南建省30周年,随着多个国际航空港的建设,高级国际度假城市的形成,环岛高速铁路的开通,四通八达的城乡高速交通网络建成,数字化海岛城市‘智慧岛’‘云计算’‘大数据’的建设,海南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理想工作生活居住地。”黄一鸣说,海口这座省会城市也成长、成熟起来,逐渐会变成一座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已经不同,从过去的闭塞无知变为了包容开放。
“海南建省之初,海口市仅是个20万人的小城市,还记得20年前,海口最繁华的小商圈就是望海楼一带,而今天高档商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黄一鸣说,海口正在以惊人速度蜕变,快得让人迎接不暇。“这三十年来海口城市变化太快,想想京华城商业区,曾经那里是玉沙村,一个脏乱差的小村庄似乎眨眼间变成了商业区,我用相机记录的速度都快赶不上海口的发展速度了。”海口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中村正在逐渐消失,黄一鸣说,他未曾停下用相机记录海口的发展,目前他的记录重点就是现存的城中村,说不定在短短的若干年后,人们只能从照片中看到城中村景象。
“很多变化瞬间值得用纪实摄影的方式去进行记录。现在看来,建省初期的海南影像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就体现了纪实摄影家的使命和价值。”黄一鸣说,从落后闭塞的边陲小城发展成现代化都市海南仅仅用了30年,今日的海南前程似锦,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将一直用相机记录海南、海口的变迁轨迹。
记者钟元韬
(海口网3月15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3月完工将献礼建省30周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