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19日电 题:绿色的生机,百姓的生计——模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湖州之路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吴帅帅、张璇、王优玲
春天的绚烂起于一颗种子的苏醒。书写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南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这颗已经破土的种子格外生机勃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了这一关系文明兴衰、人民福祉的发展理念,绿色由此成了这座江南古城发展图景的主色调。
绿色之于湖州,是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切实行动;是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招引英才,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10余载光阴流转,湖州各地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超前的意识和果敢的行动,筚路蓝缕,奋发作为,绿了山川,清了湖水,富了百姓。
绿色安居:“人生只合住湖州”
初春时节,天气清冷。这是位于湖州安吉县山区高家堂村的一个普通早晨,宁静的山村人家正在准备开门迎客。
走进一家叫“亚萍民宿”的小屋,女主人方生琴热情地告诉记者,环境整治好搞起旅游后,高家堂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个800多人口的村子在旅游旺季每天有四五千人的游客接待量。
老两口每年经营民宿收入能达8万多元,加上打零工和每月1500元的失地保险,方生琴很满意现在的收入与生活。
“青清家园,净静村庄。”这是高家堂村的旅游口号。从2003年建设仙龙湖开始,这里的乡村旅游就越做越红火。“现在有企业投资11亿元在这里建滑雪场,以后夏半年漂流、冬半年滑雪,高家堂村旅游就没有淡季了。”村委会主任潘小众说。
在湖州长兴县水口乡,经营农家乐成了当地农民的主业。不少游客说着一口外地话,有的一住就是小半年。记者采访的水口乡顾渚村,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超过80%,户均年收益接近30万元。
湖州全域,像高家堂、顾渚这样人气兴旺、充满活力的村庄多达百余个。2017年,湖州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达82.3亿元,同比增长28.1%。
“5年前我刚来长兴工作,同学笑话我;现在我把家安在这里,同学都羡慕我。”浙江大学博士王秋艳说,“春天桃花节、夏天摘果蔬、9月太湖开捕、12月湖羊节,住在这里幸福指数太高了!”
位于湖州南太湖之滨的月亮酒店,每到夜幕降临便会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形成独特的“心形”倒影。现在,这个水月镜花的“爱心”已在岸上做成了产业:“蜜月小镇”为代表的新产业在风光旖旎的南太湖不断集聚。
当年的造纸厂成了婚庆策划工作室,大排档成了影视拍摄基地,渔船码头成了康养中心……一度芦苇丛生尽显荒凉的南太湖沿线,现在是文创、婚庆、健康产业的集聚区。
水清景美人自来。南太湖度假区党委书记葛伟说,2007年,这里只有区区2万人,现在人口已达14万人,去年接待游客总量达740万人次。
700多年前,诗人戴表元曾感叹:“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旧时盛景之赞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
绿色转型:西塞山前重现白鹭飞
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说,湖州今天唤回的绿水青山背后,是长达15年观念与观念的博弈,这是一个艰难痛苦、自我革命的过程。
本世纪初,湖州同样面临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阵痛:印染、矿石开采等传统产业高污染、高耗能,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毛竹等自然资源大肆砍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脏乱差……
石料开采是湖州部分农村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有“上海一栋楼,湖州一座山”的说法。
吴兴区妙西镇当年就是一个靠矿致富的乡镇。2005年前后该镇大大小小的矿山达22座,年产量多达1800万吨,石矿利税占镇财政收入的90%,村民收入的30%也依赖开矿。
这里就是张志和《渔歌子》描绘的“西塞山前”。在碎石乱飞、污水横流的采矿作业环境下,“白鹭翻飞、鳜鱼肥美”的景象渐渐消失了。
温室养殖甲鱼则是吴兴区东林镇一项有30多年传统的富民产业,将近70%的农户从事温室甲鱼养殖,一个甲鱼大棚能给百姓带来10万元的年收入。
但这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为了维持温度,甲鱼棚内需要长期生火加温,一到秋冬,东林镇时常成了乌烟瘴气的“雾都”;长期投放饲料和药物则让太湖周边的小微水体成了恶臭的劣五类“三色水”。
取舍、抉择,每一项挑战固化习俗、既得利益的变革,都是痛苦的过程。但转型不能畏葸不前!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县余村考察,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当时还说,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生态立县或许会牺牲掉一些经济增长速度,但仍要舍去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产业。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面对几十年的富民产业,东林镇党委书记何锋锋说,关停等于砸了百姓的“金饭碗”,村民能不和我们急吗?
除了耐心沟通,落实补偿,引进企业,安置就业,为了尽早拆除2700个高污染大棚,镇干部还带头走南闯北帮养殖户推销塘中已放养甲鱼,何锋锋一人就帮农民卖掉2000多吨。
“2006年,矿山一停乡镇财政减少了5000多万元。最难的时候,乡镇食堂都开不了伙。”妙西镇党委书记包永良回忆说。
一番刮骨断腕,唤回绿水青山。经过10余年努力,如今的西塞山,又重新出现了白鹭的翩翩身影,已吸引各地游客达150万人次。
绿色产业也在妙西镇落地生根。在一处矿山原址,新建的700多亩光伏发电设施去年应税销售收入就达2200余万元。
2003年,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实施,寻找失落的家园也在湖州全面展开。在此基础上,2008年“美丽乡村”建设又在湖州率先破题:县域成了美丽景区,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截至2017年,湖州共有市级美丽乡村622个。
绿色振兴:把盎然生机变成百姓生计
“没有城里人光顾何来乡村振兴?没有产业支撑生态优势也成不了经济优势。”安吉县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深谙此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朱仁斌决定带着村民“抢头口水”。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鲁家村先后引进了18个各不相同的农场,村里还铺上了一条4.5公里长的窄轨铁路,用旅游小火车把农场观光点“串”了起来。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鲁家村在几年间创造了“小村经济奇迹”: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至1.4亿元;通过村集体入股旅游开发,每户一股的价值从2014年的375元,飞涨到2017年底的19800元。
在距离上海200多公里的湖州德清莫干山,“相中”这片绿水青山巨大潜在价值的不仅有“老乡”“老板”,还有不少“老外”。
“追求优质的生态环境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共识。”南非人高天成说,10年来,他陆续投资超过7亿元,在山沟沟里建高级民宿,很多朋友说他“疯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生态投资回报颇丰。高天成说,他的“裸心”系列房间平均每个床位每年能上缴税款约10万元。
“我可是德清县旅游业第一纳税大户哦!”高天成用流利的汉语说。
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的外国人到德清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莫干山下农民的土坯旧房也成了“香饽饽”,或转包或自营,一些村里的阿婆也学起英语招待客人。
莫干山镇镇长曹娅芬说,通过生机勃勃的民宿产业,当地劳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2000元,超过浙江省的平均水平。
靠山吃山不断被赋予新内涵。
一根竹子值多少钱?
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安吉以全国1.8%的竹资源,形成了占全国20%的竹制品市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竹产业,农民收入的将近一半来自于此。
竹灯、竹酒、竹纤维、竹地板……倚靠科技和人才的“催化”,安吉人把“竹文章”做到了极致,形成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格局。
借绿水青山,招各路英才,湖州正在依靠“生态引力”虹吸要素。
“专家学者多看重居住环境,欧美发达国家的不少研究机构就设在风景宜人的小城镇。”落户安吉县的“国千”专家、留法博士斯康说。
户籍人口仅有46万人的安吉县拥有13个院士工作站,17名“国千”专家,近80名博士。
既无高校人才优势、也无产业基础的德清县,4年时间“无中生有”崛起一个“地理信息小镇”,吸纳了包括中海达、国遥在内的160余家业内重点企业,业务涉及卫星发射等高科技领域,并有10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2017年,该“小镇”产值超过60亿元,税收4.68亿元,连续4年实现税收翻番。
绿色守卫:以一流创新人才守护最美家园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组建生态环境部、制定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蹄疾步稳。
湖州市长钱三雄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要努力成为践行理念的模范生,不仅要干部担当、群众响应,还需要借助高水平专门人才的力量。”
集纳一批生态环保领域的高端人才成为“护绿使者”,又是湖州的先行创举。
让道路“吃”尾气,这是斯康博士的创想。2014年,他创办的云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安吉。
通过均匀喷洒,斯康团队的产品对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等汽车尾气降解效率已达10%至20%,有效处理时间长达1年。
“国千”人才李光辉博士致力于水污染处理。他的团队2007年起扎根湖州,已申请36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低含油污水深度处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空白。
同样是固废处理,“国千”人才车磊博士实现了变废为宝。他研发的厨余垃圾处理终端设备,一天能“消化”3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并产出60至90公斤的天然有机肥。
留学回国后,山东汉子车磊带着创业梦想来到湖州创立公司。2013年,由他牵头首创的“畜禽废弃物热解炭化处理技术”入编原农业部主编行业导则,处理后的产物可以直接用做土壤改良剂。
如何让传统产业“绿”起来,铅蓄电池界的龙头企业天能集团借助的也是人才。
7名院士、4名“国千”专家、30余名教授顾问、50余名硕博士研发团队……天能的“外脑”让企业2009年率先进军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产业,如今天能循环产业园,一年回收处理废铅酸蓄电池可达40万吨,回收利用率达99%。
为达到让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次性解决问题”的目标,湖州还成立了一家“国千环境研究院”,成员由大气、土壤、固废、水环境、生态圈等研究方向的10名“国千”、院士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目前相关工作方案已推广到浙江、广东等省。
据湖州市人才办主任贺雪荣介绍,2009年至今,湖州自己培育入选“国千”专家51名,院士专家工作站70余个,“国千”专家数量位列浙江省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宁波。
“用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保护一流的生态环境,始终把绿色这个湖州的最大优势发挥好,坚定不移。”马晓晖说。
相关链接:
海口:生态文明好风光 美丽施茶醉游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