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4月22日电 题:而立海南:“生态立省”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 代超
走进海南省琼海市北仍村,听不到一般旅游景点的喧闹,感受到的是一片祥和、宁静。
在槟榔树下的一处草寮中,46岁的王秋香正在烹煮咖啡。咖啡38元一杯,比城里一些装潢华丽的咖啡厅还贵,却依旧挡不住人气。
“谁能想到这里以前只是一间养鸡养鸭的烂草棚子呢?”王秋香对记者回忆说,“以前的北仍村,垃圾成堆,污水到处流,鸡鸭猪仔到处跑。别说游客会来,村里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往外跑。”
前些年,村里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外打工17年的王秋香回到村里,将自家养鸡养鸭的草棚子改造一番,凭着从新加坡归侨父亲那里学来的咖啡手艺,自己做起了老板娘。
2015年,北仍村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这个仅48户162人的小村庄现在日均接待游客数千人。王秋香的草寮咖啡也成了村里的经典品牌,月收入上万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民们在村口立起牌,写下这句话。“我们要记得珍爱绿水青山,家园环境变好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帮大家赚钱,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村民林宗浩老人说。
王秋香和北仍村的故事是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省”战略的一个缩影。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旅游胜地,是大多数人对海南省的第一印象。
成立于1988年4月,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30年来,海南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守生态底线,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1999年,海南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海南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07年,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决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之一;2015年,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成立,凸显海南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原则;同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如今的海南已经拥有全中国最优良的生态环境,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首次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环境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公众满意程度全国排名第三、绿色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六。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62%、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的海岛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答卷。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海南一直以来的坚持。近年来,海南先后出台近40项地方环境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码。
2017年9月,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提出了30条生态环保硬措施。海南用建省办经济特区近30年来最全面、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今年1月1日起,海南实施新的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新办法在取消全省19个市县中12个市县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近日,海南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海南省政府正在讨论出台规划,2030年以前实现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沈晓明说,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方案,体现了海南在绿色发展当中的责任意识,同时希望能为全球的岛屿经济体在推行绿色能源方面作出示范。
“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海南新使命、新重托。4月14日,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提出海南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本,实现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悉心呵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葛成军说。
在葛成军看来,经过30年建省办特区的发展,海南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更有条件、更加自觉走绿色崛起之路的新阶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海南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内在要求。”葛成军说。
相关链接:
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 海口谋定后动主动破局
潮起海之南|建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海南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海南各界热议59国免签政策:助推海南开放越开越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