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李国利、宗兆盾)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前夕,航天员刘旺、王亚平和邓清明22日走进大学校园,与北大、清华、北航等6所高校学生代表座谈交流,热议新时代,共话航天梦。
“航天员一次次飞天之旅的荣耀与自豪,很早就在我心中种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大四学生李晨宁说,求学期间,他被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故事深深震撼。这位曾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同学决定放弃读研,到祖国航天事业的火热实践中去挥洒热血。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驾驶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首次手动交会对接成功,使我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苑城玮对此感慨颇多。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一直专注于真空微重力环境下电阻加热金属丝材熔积成形技术研究的苑城玮郑重承诺:以航天员群体为榜样,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知难而进,勇于拼搏。
20年间,邓清明三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是目前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但他初心不改,坚持训练,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
“丰功伟绩使人铭记,背后的英雄和精神亦值得歌颂和传承。”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徐广通说,作为一名航空航天专业的学子,更应当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包容创新的科研态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国防生李昌强说,要向航天员学习,时刻准备着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为祖国而战。
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出征太空的航天员,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成长历程,让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钱锦感动不已。他说:“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年轮中刻录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博士刘光辉,从3名航天员的讲述中感受到他们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在“月宫365”试验中担任2组志愿者团队队长的他,完成了200天有人密闭试验。他说:“我们应当向航天员学习,在航天科研领域挥洒汗水、开拓进取,做出一番成就。”
相关链接:
首场“委员通道”亮相 杨利伟说航天员招收将有新变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