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平的木雕作品。新华网 潘越 摄
走进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城,土木结构的店铺分布在青石板路两旁,木雕是古城旅游纪念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而到了丽江要说木雕,就不得不提丽江市古城区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金平,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当地人称他为“啊东”。
与木雕结缘 自学成才
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啊东接触到了木雕,从此结缘。“朋友的姐夫是丽江木雕厂的木雕技师,我们去他家玩,看见他的雕刻工具与作品特别有意思,就想学习。”啊东回忆,当年朋友的姐夫给了他10把刻刀,他与木雕的故事就此开始。
“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古城里转悠,不断看手工艺品店里卖的木雕产品,回家后画在木头上,照着记下来的样子一遍一遍地刻。”啊东凭着对木雕的喜爱,用这样的方法自学雕刻。短短几个月,他就能完全仿刻出市面上的木雕,甚至做得更好。
和金平的木雕作品。新华网 潘越 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大批怀揣着理想,有艺术追求的人聚集到了丽江大研古城,靠手艺营生,改变生活。
啊东也是这批人中的一位,中学毕业后在啤酒厂做了4年美工的他看到了古城内的商机,于是,1999年他毅然辞职,在古城内找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店铺,开始以木雕手艺为生。
吃住都在这间小店里,一开始的半年只卖出去几百块钱的木雕,当时觉得很痛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幸福的时光。”啊东说,当时一无所有,反而对将来的生活有各种憧憬,内心很充实。
创作灵感来自纳西族元素
在纳西艺术中,最具魅力的就是木雕。雕刻家们在木头上,用线刻、浮雕、立体雕的手法,雕出圆形、方形、立体的图案。在啊东心里,他制作的木雕分为“走心”和“不走心”的,走心的叫创作,不走心的叫设计。
和金平,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新华网 潘越 摄
“创作需要灵感,可遇而不可求。”制作一个作品,啊东一般会先在木材上画出想要表现的主题,然后开始雕刻。之后拿刻刀慢慢修整,就如同打磨一样将木雕雕刻光滑,最后涂上水粉颜料,一个作品就完成了。
作为丽江人,啊东最初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纳西族传说、象形文字等元素。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于是啊东就这个题材创作了他木雕生涯中第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殉情》。
“我以一个圆盘的形式来创作,作品里面由一对青年男女构成一个圆形,他们的神态看来很凄美。”纳西族殉情男女在外人看来很残酷,但啊东从中看到了更多,“他们一定是非常幸福地去寻求内心的理想国度。”直到今天啊东还在延续这个题材,只是作品名字已由《殉情》变为了《净地》。
“我在审视作品的时候,会觉得每一件都是我的孩子,卖它们的时候会很心疼。”啊东的木雕最初只能卖几块钱,如今卖到了上千上万元,在他眼里,养活了全家人的木雕,每一件都很珍贵。
木雕打初坯阶段,用锤跟刀在木头上敲打,这是一个费体力的活计。新华网 潘越 摄
传承面临困境 需从娃娃抓起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如今一件简单的木雕,手工制作需要几天时间,而用机器制作只需几十分钟。同样一件木雕,由于成本、价格差异太大,致使手工制作的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
“这两年这个行当越来越不好做,很多人放弃了这个职业。”说起木雕的未来,啊东显得有点担忧,他说今天的丽江木雕处于没落中,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些改行的人还有喜爱木雕的心,但也不会再回到这个行业当了。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怎样才能激发年轻人对制作民间工艺的兴趣?
啊东认为,要让年轻一辈看到做木雕的希望,才可能吸引他们从事这个职业。而作为业内代表人物,就应该努力在艺术层面做到更好,改善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看到这种希望。
20年来,和金平与刻刀为伴,他的刻刀已有上百把。新华网 潘越 摄
关于传承,啊东一直有个设想。他想针对青少年做一些培训,从小培养他们对木雕的爱好,研究一些能够青少年提起兴趣和参与进去的东西。
啊东曾被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授木雕课,让他很有感触。“有的学生假期里还跑来丽江找我学习木雕。”啊东看着这些学生把他的传统手艺学回去后,又融入了年轻人现代、超前的想法进行创作,出来的木雕作品很符合当前审美。
随着技艺的提高和对木雕艺术的不断感悟,啊东的创作开始摆脱地域性元素,往比较现代的方向转变。“我很感激这个职业,这么多年让我最幸福的就是家人的支持。”他说。
相关链接:
闹新春 过大年 云南丽江 体验民俗活动 欢度文化春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