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近年来以“多规合一”改革为引领,全方位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一张蓝图解矛盾破壁垒
海口市新坡镇潭丰洋水漫为洋、水退为田,生态资源丰富。
然而,这块面积超过一万多亩的区域却因为规划问题在两个部门“打了架”:国土部门要平整土地做基本农田;林业部门认定是湿地要求保护。这样的情况僵持了好几年,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很多规划自成体系但又相互冲撞,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据统计,2015年前,海南土地、林地、海洋等规划的重叠图斑达127.9万块。
2015年6月,中央深改组将海南列为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完成了《海南省总体规划》及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海洋功能区等6个空间规划,为整体发展绘制了一张蓝图。
海南省规划委主任丁式江说,原来自成体系的各类规划落实到一张无缝对接的蓝图上,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化解了规划矛盾,海南的发展线路图也更加清晰明确。
在一张蓝图基础上,海南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区域发展,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海南统筹谋划6类27个产业园区,确定了十二大重点产业,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
以“一盘棋”思路统一高效配置资金、土地等资源,许多以前无法逾越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得到破解。
2018年海南省跨市县调剂闲置资金规模67.4亿元,调剂制度减少债务举借防范了风险,也让资金盈余的市县获得收益实现“多赢”。
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的思路,海南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城乡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社会政策等六大统一,以全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形成发展的整体优势。
撬动“自我革命”深化“放管服”
前一天下午递交材料,第二天一早就领到了营业执照。这是俄罗斯工程师丹尼斯·克列什科夫在海南的经历。
去年底,他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注册了一家计算机技术公司,高效快捷的审批效率让他惊讶不已。
“这是‘多规合一’试点带来的红利。”海南生态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淳至说。
生态软件园是“多规合一”试点园区,在园区的“企业服务超市”,企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印等一系列程序最快可在3个小时内“一站式”搞定。
为了释放“多规合一”改革红利,海南把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核心问题加以推进,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海南在全国率先推行以规划代立项、区域评估评审代单个项目评估评审等“6个试行”改革措施,核心是由审批向制订规划、政策、标准、监管和高效优质服务转变。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首批入驻企业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发展形势喜人。运营一年多来,已经有国内外2万多名客户前来疗养。中心董事长助理王琪说,受益于改革,养护中心项目从动工到营业仅用时8个月。
项目审批事项由48个减少至14个,审批环节由70个减少为4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可提速70%以上……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刘钊军说,通过“多规合一”海南“放管服”不断深化,极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到2018年底80%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以并联审批实现“一个窗口进、同一窗口出”。“多规合一”让行政审批进一步“瘦身”成为现实。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一张蓝图”确定了,如何来确保实施和落地?
在“多规合一”改革中,海南着力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深化配套改革,促进治理能力提升。
2017年6月,海南率先在全国成立规划委员会,整合国土、住建、林业、环保、海洋等多部门职能,负责“一张蓝图”的编制、修编、审查和督察,健全与“多规合一”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
成立一支队伍,建好一个平台。海南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并与十多个厅局和13个市县联通。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最严格、最高效的监管。
去年一年,信息平台系统自动推送生态红线内可疑图斑4979个,其中2366个图斑经现场勘查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海南通过立法立规建立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立法与改革无缝衔接。海南省人大先后通过《关于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决定》等多部法律法规,为“多规合一”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海南还会继续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修订相关法规规章,形成与‘多规合一’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丁式江说,“多规合一”将不断把海南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相关链接:
央视《新闻30分》关注海南:靠改革谋发展 以实干赢未来
海南完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价格
潮起海之南|既要放得开 又能管得住——海南商事制度改革调查
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放管服”改革不止步 市场红利持续释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