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最美海岸借生态修复蝶变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
风光旖旎的东寨港红树林塔市保护站。记者石中华 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19科36种、鸟类208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60种、虾蟹等甲壳类动物70多种,是物种的基因和资源的宝库,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占全国红树植物品种的97%。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做好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塘湿地展翅高飞的越冬候鸟黑翅长脚鹬。记者石中华 摄
植树造林 生态修复强筋健骨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东寨港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保护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密切相关。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告诉记者,2017年,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开展不定时不定点巡护巡查,对鸟类、昆虫、禽流感、河流水质、土壤、红树林生态因子等实施动态监测,并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对破坏保护区资源的乱捕滥猎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重点查处旅游开发、码头建设、水产养殖、居民点及其他人工设施等违法行为,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政策。
“近年来重点对保护区内生态脆弱、退化区域及地带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辜绳福介绍,2017年,在保护区连理枝段利用中央边境地区补助资金开展沿线沿岸修复,造林22.6亩,主要树种为正红树、红海榄、桐花树、秋茄、水黄皮等,共用苗木2.7万株,利用生蚝壳修建护岸挡土墙造林510米;在保护区长宁头开展灾后红树林造林修复,面积88.9亩,共用造林苗木6.5万株;在塔市片区仓头村开展灾后红树林造林修复,面积46.5亩,共用造林苗木2.9万多株;在保护区码头对面台风摧毁区域开展补植补造修复,移栽大苗2000株。
“我们组织干部职工和施工队伍,踩着泥泞冒着高温酷暑,对野菠萝岛外滩2015年种植的红树林进行了4次抚育,面积达84亩。”保护区管理局宣传和市场开发科科长罗晓宁介绍,保护区抢抓退潮时机,开展红树林森林抚育,对海桑等速生树种进行修枝,为生长在它们底层的红海榄、正红树等本土慢生树种腾出空间,以人工辅助手段帮助这些本土慢生树种快速生长。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对辖区内河流、养殖塘、餐饮业、闸门、水库及其他污染源等开展全面调查和监控工作,确保保护区水质和环境不受污染影响。
栖息在东寨港红树林塔市保护站的白鹭。记者石中华 摄
林茂水清 水族飞鸟争相回“家”
今年3月份,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东寨港保护区派出所开展主题为“警民携手,共建红树林生态圈”活动,发放红树林画册、红树林植物图谱和保护区宣传折页等,吸引众多周边居民和游客参与,切实提高周边社区和广大市民保护红树林、湿地及生物多样性意识。
“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编制实施了《2016-2018年社区共管计划》,通过开展社区调查、走进社区村庄举办法律法规宣传讲座、开展助学和帮扶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保护区协作共管的目的。”罗晓宁介绍,东寨港保护区2015年以来开展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活动累计30余次,累计2800多名湿地保护志愿者参加了活动。今年2月6日,东寨港红树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广大市民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进行预约参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红树林,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来。”
外国友人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观看白鹭。记者石中华 摄
据悉,2013年以来,海口市投入2亿多元持续开展东寨港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养殖塘的退塘还林工作,共填塘面积157公顷,造林面积99.56公顷;同时对保护区周边的养猪场等进行搬迁,使得保护区水质从原来的劣Ⅳ提升为现在的Ⅲ类。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鸟类已记录到的种类由204种增加至212种,鱼类已记录到的种类由119种增加至160种,“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琵鹭”等珍贵野生动物陆续在东寨港保护区被发现。
辜绳福表示,保护区管理局全面开展东寨港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打击非法捕猎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护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确保保护区资源健康稳定发展;重点做好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好《东寨港保护区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项目》《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退塘还林项目》,提升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和管理水平,让保护区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东寨港的前世今生
东寨港保护区位于海南岛北部,距离海口市中心城区30公里。目前,东寨港保护区面积5240公顷,红树林面积2002公顷。丰富的物种资源使东寨港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珍稀濒危红树植物保存地和国内红树林生态系统重要研究基地,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寨港从何而来?据《琼州州府志》记载,东寨港港湾形成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州大地震地层下陷。地震导致72个村庄沉没,因沉没的村庄中有东寨村,港湾得名东寨港。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生态环境。记者石中华 摄
1980年1月,东寨港保护区批准成立。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六个湿地之一。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示范性保护区。2012年被《森林与人类》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二十处森林之一。2016年,在海南召开的“加强中国湿地保护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型项目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东寨港保护区被授予“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示范点”。2017年,东寨港保护区在“海南岛海岸带生态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项目”中,荣获“海南省2016年科学技术二等奖”。
由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海洋气候,东寨港雨季多台风,但温度适宜,年均气温23.8摄氏度,年均水温24.8摄氏度。港湾内广阔的滩涂孕育了红树林的生长和繁衍,也让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留地、中转站、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是海南省每年越冬水鸟调查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方。
据初步统计,保护区记录有鸟类19目52科208种,其中鹭类、鴴鹬类和鸥类是主要水鸟类群。目前已观察到的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鸟类共有21种,占东寨港鸟类群落组成的10.2%,有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白琵鹭等,除此之外,保护区还记录了《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物种53种。(龙易强整理)
相关链接:
醉美红树林!海口东寨港成鸟儿乐园(组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