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5月18日电(记者 杨洪涛)“去年,村干部让我种冬瓜、南瓜,没想到收入近2万元。”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村民吴达超笑着说,这比养牛收入高多了。
“别人养牛是用来干活的,他把牛当宠物,完全是为了娱乐。”洋浪村村支书杨雄说,过去,吴达超是有名的“懒汉”,爱喝酒,还爱玩斗牛,十里八乡的斗牛比赛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但对干农活、搞产业没兴趣,农田撂荒,家里穷得叮当响。前些年,吴达超被列为贫困户。
2014年,洋浪村在丹寨县人大的精准扶贫帮扶下,开始发展蔬菜产业。村干部动员吴超达种蔬菜,一开始,他以“种蔬菜没销路”为借口,死活不愿意种。2015年初,村两委将“懒汉”管理列入村规民约进行约束,并明确专人引导帮助。在村干部的反复动员下,吴达超当年9月参加了全村“我要脱贫”誓师大会,参与到蔬菜种植队伍中。
2016年,他试种了两亩黑皮冬瓜,获得大丰收,又赶上好价格,收入上万元,一下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他种了两亩黑皮冬瓜、3亩密本南瓜,收入近2万元。如今,已经脱贫的他干劲十足,表示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好吃、懒做、爱酒是农村懒汉的共同特点。”洋浪村村主任吴永林说,对于“懒汉”,村里制订了村规民约,让大家一起来监督,激发其主动脱贫的积极性。
杨雄说,通过村规民约制约,村里几位“懒汉”现已全部加入合作社从事蔬菜种植,没人愿意当“懒汉”了。
洋浪村“治懒”的做法,是丹寨县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缩影。
据丹寨县扶贫办主任龙治刚介绍,针对脱贫过程中存在的内生动力缺乏问题,丹寨县自2017年4月起,按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理念,制订了以“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为主要内容的“三转套餐”,并在全县推广。
“懒转勤”——通过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入户集中宣讲、广播等方式,加强对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的宣传,说清“勤者富、懒汉贫”的道理;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的“越穷越受益”的懒汉思想,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
“勤转能”——通过构建技术服务组织架构,整合政府、企业、合作社、乡土人才等技术力量,采取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现身说法等方式,为贫困群众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同时,对贫困户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强化贫困户市场经济意识,让贫困户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能转富”——依托优势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市场主体,搭建致富平台;通过推广“生猪代养”和“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强带弱、富带贫”,共同奔小康。
在“三转套餐”行动带动下,丹寨县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2017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0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3.8%下降至16.2%。
“‘三转套餐’行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龙治刚说,很多贫困户已经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要小康”,极大地激发了村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动力。
相关链接:
琼中举全县之力发展养蜂产业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