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捞瓷,顾名思义,是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然而在文物收藏界,海捞瓷是专指在古代中国与域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遗留并打捞出水的历代陶瓷器物,也称“海瓷”。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周刊 | 浴“水”重生海捞瓷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5-24 12:33

  浴“水”重生海捞瓷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陆明

  海捞瓷残片。

  海捞瓷小名片

  海捞瓷,顾名思义,是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然而在文物收藏界,海捞瓷是专指在古代中国与域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遗留并打捞出水的历代陶瓷器物,也称“海瓷”。

  海捞瓷残片。

  有人说,它是沉睡海底的历史;有人说,它是黄金水道的见证;有人说,它是洗尽铅华的国宝……

  它,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南海海捞瓷。

  浩瀚的南海,是中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这一带气候多变,海况复杂,礁盘密集,尤其是不时而至的狂风巨浪,使往来商船容易发生意外沉没,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仅海南省管辖范围内的南海浅海水域,就发现古沉船遗址124处,这些古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的外销瓷器。

  沉睡海底的历史记忆

  南海出水的陶瓷器物,十分丰富,几乎囊括秦汉以来中国各地方窑口的产品,其中尤以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器为多。

  随着一批批沉睡海底的陶瓷珍宝重见天日,人们日益清晰地看到一幅幅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壮美画卷。

  南海出水的宋代白釉梅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瓷器的国家。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的陶片,距今约17500到18300年,是世界最早的陶器。陶瓷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输出最多、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中国专门对外销售的瓷器生产始自唐朝。唐三彩中的很多器形和纹饰,都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文化色彩。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器则主要销往东南亚,龙泉青瓷主要销往日本、朝鲜、土耳其及欧洲等,青花瓷则主要销往西亚和中东。及至明清时期,中国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和日本。

  南海海域的水下考古,始自20世纪中叶。1967年,中国渔民在西沙群岛北礁发现一艘古沉船。1975年,广东省考古队首次在北礁进行浅海探摸,发现了唐代沉船及瓷器。1996年,海南省琼海市渔民在北礁、华光礁一带海域再次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并进行打捞,引起了考古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对西沙群岛海域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多处沉船遗存。1998年,国家考古队在北礁、金银礁、华光礁一带浅水海域进行水下考古,新发现14处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水下遗存,采集发掘文物1000多件。2007年,中国国家考古队再次在西沙群岛海域进行水下考古,采集的瓷器与前一次相仿,没有突破性发现。西沙海域的出水文物,以瓷器和钱币为多,瓷器近4万件,钱币达一吨多。此外,还有铜锭、象牙、石锚、铜器、铁器、铅块等,计有600余件。

  南海出水的瓷器中,大多为民窑日用瓷,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通道对外销售的,也有极少部分是中国渔民世代生活遗留下来的,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单色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青花瓷则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产品。这些瓷器,进一步验证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渔民捕鱼作业的传统海域,是中华民族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重要通道。

  华光异彩的前世今生

  南海出水的海捞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十分丰富。最早的产品可追溯到汉代,带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器型和纹饰则始自唐朝的瓷器,不仅有众多的釉下褐彩,还有釉下青花。而数量最多的要数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最为珍贵的则是赏赐瓷。

  海捞瓷尽管是以地方民间窑口为主,且多为日用瓷,但不乏精美重器,有的甚至是当时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究其根源,还得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基础说起。

  自秦汉以来直至清中期的2000余年间,中国一直以泱泱大国的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明包括制瓷工艺在内的主要生产生活技艺,与异国异族的交流交往也十分广泛。而代表生产生活技艺最高水平和时代风气的丝绸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的顶尖产品,除了供应皇室贵胄之外,更多的是用于与域外族群的贸易与交流。

  南海出水的宋代耀州窑刻花碗。

  当时许多时髦的陶瓷新产品,通过南北(海陆)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从海上打捞出水的陶瓷中,有确切文字记载和实物图片的主要是唐以后的外销产品。这些陶瓷器既有实用瓷,也有陈设瓷,还有把玩瓷、赏赐瓷,有的是专供外销的产品,有的是船上人员使用的物品;有的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有的保留着质朴的乡野色彩。这些海捞瓷不仅适应销售地的传统习俗和审美需求,也蕴含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水平与世风民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片断和发展脉络,记载着古代中国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信息和包容开放状况。

  从海捞瓷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传统瓷器的艺术价值。这些瓷器虽然艺术上难与官窑瓷器相媲美,但具有明显的民间流行的欣赏习惯和域外盛行的审美情趣,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和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鉴赏水平和文化艺术特色。

  从海捞瓷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传统瓷器的历史风貌。海捞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标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是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从海捞瓷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传统瓷器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如明代的青花瓷就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的上流社会,也成为许多国家不同社会阶层趋之若鹜的追求。而清代的外销瓷器则带有鲜明的中外文化碰撞的特色,许多器物中的图案,既有中国市井传统的画面,又有西方贵族繁缛的元素,堪称中外交流、东西合璧的杰作。

  沉睡海底的中国传统瓷器,虽经岁月消融和浊浪侵蚀,但一经出水,光华依旧,风采依然。不仅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也激发了人们收藏的欲望,更搅动了喧嚣的文物市场。一些精美华丽的海捞瓷因为年代久远、种类丰富、特征明显等,深受学术界、文物界和业内收藏人士欢迎,市场价格也一路攀升。

  近年来,海捞瓷频频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亮相。元末明初青花龙纹提梁壶曾以670余万元的高价成交,而明代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则以790多万元落槌。虽然价格不菲,但相对于成熟的瓷器市场,海捞瓷仍具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巨大。

  尽管海捞瓷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但毕竟是沉船事故的遗留物。当初船只遭遇不幸时基本已经船毁人亡,再经历漫长的风浪冲击和泥沙淹埋,以及后来打捞挖掘时的磕碰,海捞瓷绝大多数是以碎片的形态显现在世人面前,极少数的完整器则显得弥足珍贵。因此,作为残件标本,许多具有鲜明特征的碎片,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而市场价格却十分低廉,仍不失为瓷器研究学者广泛收集的研究资料和爱好者难得的入门教科书。

  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现今在市场上和藏家手上常见的南海出水瓷器,完整的大件器物很少,大多是各时期的民窑外销瓷残片。有人将特征明显、图案精美的瓷片,打磨成圆形或方形的标本,镶嵌在精美镜框中,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特别是闲暇之余,与这些千百年的“文化遗存”进行心灵对话,或许能感悟出许多世道的沧桑和人生的真谛。

  活化历史。南海海捞瓷的历史价值不可低估,它再次验证,中国历史上通过海洋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一直绵延不断。特别是三个高峰时期,更是见证了中国儒家文化与和平亲邻理念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巨大贡献。一是唐宋时期,主要面向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地区,出口贸易量相对较小,出口器物多为生活用具用品,如执壶、瓦罐等,产品大多是湖南长沙窑生产。二是金元时期,主要面向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和阿拉伯地区,产品多为福建德化窑、漳州窑和湖田窑生产。三是明清时期,主要面向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市场,产品主要是景德镇生产的陶瓷,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数量较大,甚至还有国外特殊定制的图样、图徽。这些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刻影响着沿线国家甚至世界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以至大量异族外帮纷纷来中国朝贡、求学、经商和定居。而作为当时贸易和交流的遗存物——出水瓷器,以及南海诸岛上出土的瓷器等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对外通商贸易与文化交流等历史事实,也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表明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利用、最早管理南海海域及其岛屿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捞瓷是实物化的“教科书”,是实证化的历史。

  南海出水的四方青釉钵。

  民俗画卷。南海出水的瓷器,由于汇聚了当时最活跃、最畅销的地方窑口代表性产品,品种齐全、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堪称中国社会生活的百世图,构成了中国市井民俗的恢弘画卷。这些瓷器以丰富独特的信息,记载了中国社会组织管理结构、文化发展脉络、生产技术尤其是陶瓷制作水平等,是研究中华民族各朝代区域管理、社会生活、生产水平、经济状况、文化传承、地方民俗等的百科全书和鲜活档案。

  艺术瑰宝。长期以来,精美的中国瓷器就是欧洲上流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许多人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耀。顺应对外销售的需要,许多当时就是精美艺术品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南海海捞瓷尽管以民窑外销为主,但不乏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即使是一些单色釉或素彩瓷,其精湛的工艺、多样的纹饰、精美的图案,同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至于那些众多的珍贵重器,更是优雅中蕴含温婉、静谧中隐藏大气、深邃中彰显魅力,既是中华民族的璀璨艺术瑰宝,也是人类运用火的技术与艺术的历史杰作。

  海捞瓷的品鉴珍藏

  随着人们对海捞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南海海捞瓷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对于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南海海捞瓷,我们应该如何鉴赏与珍藏呢?

  新与旧的区别。有人依照海捞瓷的保存状况,将其区别为“新”“旧”两类器物。所谓“新”,通常指瓷器生产出窑后未经使用,直接包装上船,在运输过程中沉入海底并被泥沙掩埋覆盖,处在封闭隔绝的环境中,出水(泥)时器物没有磨损、釉面光鲜如新。所谓“旧”,是指运输船舶人员自用的器物,或者外销的商品器物沉船后经过海水、泥沙长期冲刷侵蚀,严重磨损或粘附有贝壳、珊瑚等杂质的出水瓷器。这类瓷器损毁严重,或光泽丧失、或图案模糊、或外表粗糙。从观赏和经济价值来说,“新”器无疑远高于“旧”器,但从学术研究尤其是沉船区域海床地质状况研究来看,新与旧都有各自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

  种与类的划分。海捞瓷与出土或留传的瓷器,在种类上并无二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捞瓷的种类划分意义并不大,且不同的标准能划分出不同的种类。如按用途分,有自用瓷与销售瓷两种;按朝代来分,有汉、唐、宋、元、明、清等瓷器;按窑口分,则有各朝代各阶段代表性地方窑口的瓷器;按釉色分,则有单色釉与多色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为了研究与辨识,一些藏家、商家甚至学术专家,仍然从不同角度对海捞瓷的种类进行划分。如著名收藏鉴赏家陈逸民、陈莺就将海捞瓷分为商品瓷、传统瓷、订样瓷、仿制瓷、礼品(赏赐)瓷、克拉克瓷等,以及海捞的中国瓷器、日本瓷器、欧式瓷器。有的人则根据出水(土)状况,把海捞瓷划分两种:从海水中打捞的瓷器称之为出水瓷,从南海岛屿包括海南岛上出土的瓷器称为岛礁瓷。

  还有人根据数量和釉色,把海捞瓷分为四类。一类是青花瓷,数量较多,约占海捞瓷的四成。再一类是青瓷,唐至清代的产品都有,精品则多出自江西省景德镇。另一类是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以景德镇产品为代表。还有一类是白瓷,数量较少,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和广东广州西村的民窑。需要指出的是,南海海捞瓷数量较大,品种丰富,这样划分并不能囊括所有海捞瓷。

  南海出水的白陶四系盖罐。

  残与整的价值。海捞瓷大多是残器碎片,即使有少量的完整器,也基本是渍痕斑驳、黯然失色。但是,每一件海捞瓷器,甚至每一块残碎瓷片,都有着沉甸甸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或故事,尽管沉默不语却又如歌如泣。不论是残器碎片还是完整器物,都有其独特价值。单纯从市场价值而言,相同时代相同品种的瓷器,完整器理所当然远高于残器和碎片。但若说学术价值或收藏价值,则又另当别论、区别对待。一些残器、碎片,由于特征明显、信息丰富,是难得的研究标本,其经济价值也不亚于一般的完整器。

  土与洋的比较。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自古就有中外船只往来穿梭。而生产、销售和运输瓷器并非仅中国一家。尤其是明末清初的近百年时间里,由于朝代更替、时局动荡和封疆禁海,中国瓷器外销深受影响,日本等地生产的瓷器,逐渐替代中国产品。因此,南海出水的瓷器中,除了中国瓷外,还有极少量的外国瓷。其中容易混淆是“克拉克瓷”和“伊万里瓷”。“克拉克瓷”是以青花为主的外销瓷器,大多产自福建漳州窑和景德镇,其显著特征是分格开光、多层繁缛,器物通常较大且留宽边,绘有分格或圆形开光的人物、山水、果实、花卉等,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伊万里瓷”因从日本佐贺县伊万里港装船出海而得名,实为日本佐贺县有田町所生产的瓷器,日本称“有田烧”。“伊万里瓷”中有青花瓷和彩瓷。在当时先有日本仿中国烧制的,后有中国仿日本烧制的,且造型纹饰相似。这是中日瓷商争夺欧洲市场的结果。但日本伊万里瓷因原料、工艺等因素,容易出现胎体变形或瓷底塌陷等现象,烧制中需要用支钉加固,因而器皿底部留有支钉痕。而中国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无论大小,都显得胎体坚实,没有变形或塌底现象,底部也没有支钉痕。

  海捞瓷长期淹没在环境复杂的海底世界,不可能像传世瓷器那样完美无瑕。但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意蕴、丰富的品种、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多样的纹饰,不仅成为人们回望那段中外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流金岁月的见证,而且成为人们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平黄金水道的寄托。

  大美无言,弥足珍贵。海捞瓷,人类文明的遗存,将继续绽放不朽的璀璨华光。

  辨识海捞瓷

  真与假,永远是收藏界面临的困惑与难题。随着海捞瓷的价值被人们发掘和认可,收藏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假冒仿品,给海捞瓷的辨识带来困难。判断海捞瓷的真与假,除了具备把握造型、纹饰、工艺的时代特征等一般瓷器的鉴赏能力外,还需要对海水浸蚀特征、泥沙磨洗痕迹、海生物附着特点等的认知。

  海捞瓷因大多出自民窑、且生活实用性强,其造型比常见的经典官窑器更丰富,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也容易让人产生“臆造”的怀疑。其纹饰顺应外销的需求和西洋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与中国民间实用器常见的传统题材和风格有别,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鲜明特征。其工艺保留着中国传统制瓷技术和地方窑口的特点。

  此外,海捞瓷还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表里均匀覆盖着雾状白色自然风化层,且渗透入胎釉里面,看似由里而外冒出的盐分结晶膜。2、釉面暗淡无光泽或呈亚光泽,极少数“新”器虽有弱光泽,但显得柔和,没有夺目的光芒。3、表层略显粗糙,缺少滑润,甚至有拉手的感觉。4、大多数附着有钙化的海生物残留体,如细小贝壳、珊瑚、灰基等,并与瓷胎融为一体,难于分离。这些特征也是一些造假者刻意仿冒和追求的效果,特别是一些高市值的元青花、釉里红、白瓷等,更是海捞瓷造假的重灾区。但急功近利的造假行为,不论如何高明,都无法与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浪沙洗礼自然形成的海捞瓷特质相比拟。只要我们结合古瓷器辨别技能和海捞瓷自然特征,就能做出正确判断。

  (本版图片由陆明提供)

 

相关链接:

海南周刊|“海水稻”:盐碱地上的作物奇迹
海南周刊| 探访海南万年火山雷虎岭
海南周刊| 从一段家族往事看千年古村的好义善举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

 

相关链接: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
海南周刊| 从一段家族往事看千年古村的好义善举
海南周刊| 探访海南万年火山雷虎岭
海南周刊|“海水稻”:盐碱地上的作物奇迹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陆明] [编辑:李谢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