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各市县将举办8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由省文体厅主办,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海南主场活动,将于6月9日、10日晚7时在省文体公园广场举办,成为展示我省近年来非遗工作成效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1人。
推动全民参与
非遗重回大众视野
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历史的产物,蕴含、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大多源于民间,却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冲击下逐渐远离日常生活,不再接地气。
近年来,海南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持续加大投入。自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来,我省积极响应,将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海南非遗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鼓励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非遗重返大众视野。
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参与该计划的高等院校,两年多来共举办7期培训班,来自9个少数民族市县的34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今年5月,我省首次启动全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琼台师范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省艺校针对黎族藤竹编技艺、海南椰雕、木雕、琼剧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开设培训班,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公众免费提供非遗项目培训。
在各级政府重视下,目前我省大部分市县都拥有非遗展示馆或传习馆。有50个设立在农村基层的传习所,成为村民学习和交流非遗技艺的重要平台,大家借助非遗技艺尝试开辟新的增收途径。
近两年,我省非遗进校园等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不少学校开设黎族织锦、琼剧、儋州调声等实践课。目前,我省9个少数民族市县中,已有52所中小学开设黎族织锦课程,超过9000名学生参与其中,全省掌握黎族织锦技艺的人达到1.4万人。
省非遗保护中心还通过拍摄非遗纪录片等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发展,便于非遗广泛传播。省博物馆也在其二期展馆中设立琼工坊、琼戏台等4个非遗展厅,让参观者在有限空间、时间内集中感受海南非遗魅力。
鼓励创新转化
让非遗成增收法宝
除吸引全民参与培养人才外,我省各级政府还注重搭建各类平台,通过广泛参加博览会、非遗展等途径,力促海南非遗创新转化,为海南非遗找到产生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参加各类展览,还是开设各种培训班,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传承人群开拓眼界,提升能力,鼓励他们利用非遗技艺创新研发更多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其在重新接地气的同时,成为增收致富的另一重要法宝。
“虽然我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所面临的挑战愈发艰巨。例如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打破了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单靠非遗技艺赚取的微薄收入,难以让传承人群维持生计。”省文体厅社会文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能在海南获得更多关注,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
2018年省非遗图片巡展陵水收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