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热的话题无疑是高考。一方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直接关系到今年975万考生未来学习深造的机会,不仅考生为此全力以赴,努力考出最好成绩,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朋和师友等给予其各种方式的支持和鼓励;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高考在“变”与“不变”中进入3.0版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6-09 09:10

  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高考在“变”与“不变”中进入3.0版

  近日,最热的话题无疑是高考。一方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直接关系到今年975万考生未来学习深造的机会,不仅考生为此全力以赴,努力考出最好成绩,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朋和师友等给予其各种方式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机制,高考历经40多年改革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早已被公认为社会公平的象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为保障高考顺利进行,作出积极努力。

  人们对高考的关注中透着一股浓郁的怀旧之情。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某人泛黄的高考“准考证”图片,既有近几年的,又有年代久远的,比如1988年的、1985年的,甚至1977年的。其中,有些是当年准考证的实物图,更多是利用软件制作的特殊效果图。后者如果不是有“仅供追忆青春使用”等字样提示,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与这些高考“准考证”图片相映成趣的是,其发布者回顾自己当年高考的各类感言。

  这种怀旧与其说是对往日的追忆,不如说是向高考点燃青春梦想的一次致敬。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所说,高考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它不但镌刻着一代代学子永不磨灭的记忆,也镌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的印迹。青岛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恩贤曾把1978年以来的高考制度改革划分为3个阶段,即以“高中会考与标准化考试”为特点的高考改革1.0版(1978—1997 年),以扩招、高考科目设置与命题方式改革为特点的高考改革 2.0版(1998—2009 年),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点的高考改革 3.0版(2010 年至今)。这种划分勾勒出中国高考制度演进的轨迹。审视高考制度演进的历程不难发现,它在气象万千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坚守着不变的初心。

  时间、命题方式等在变

  分省定额录取模式没变

  高考最显而易见的变化之一是考试时间。刘海峰介绍说,由于“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培养人才时不我待,1977年的高考是在当年12月举行的,这也是全国统一高考唯一一次在这样的“特殊”时间举行。从1978年之后,全国统一高考就稳定在夏天举行,大部分年份是安排在7月7、8、9日三天。从2003年开始,全国统一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举行,改为6月的 7、8、9日。

  对于命题方式的变化,刘海峰认为总体上呈现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1977年,高考分省命题,各地级市评卷。1978年起,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分省评卷。1985年,上海率先实施自主命题,之后一些省市跟进,到2004年,单独命题的省份达到11个,后来最多时自主命题省份达到16个。从2015年开始,高考命题又逐渐向全国统一命题方向回归,到2018年高考,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

  刘海峰表示,不论是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实行分省命题,在录取上都始终秉持“区域公平”的原则,进行分省定额录取,通过区域配额调控各地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对年龄、婚姻状况限制在变

  考入名牌大学的竞争依旧激烈

  不同时期,高考制度对报考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进行了很大调整。刘海峰介绍说,在恢复高考的前两年,面对“文革”10年对教育造成的破坏局面,对报考年龄和婚姻状况放得较宽。虽然根据相关规定,报考者不得超过25岁,部分可以放宽到30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得并不严格,超过30岁的考生大有人在。1980年以后,对考生的报考年龄在25岁以下和未婚的限制逐渐成为长期执行的制度。一直到2001年,这两项限制被取消,高考向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放开,成为一项“终身教育考试”。

  对比高考录取率不难发现,中国高等教育经过40年发展,正在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具体来说,从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的录取率不足为5%,攀升到1985年的35%;从2002年约63%跃升到2013年76%,近几年一直稳定在74%至75%之间,高考录取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应,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极度精英化,到2002年迈入15%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之后,迅速发展,到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当前,中国正在迈向毛入学率50%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在高等教育大踏步迈向普及化的同时,也要看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特别是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正是因为如此,对很多考生和其家长来说,录取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面对高考也很难减轻压力。刘海峰表示。

  考试内容和科目在变

  总分录取模式仍未变

  对自己当年的高考,人们的印象通常深刻,甚至多年后对一些科目的题目还记忆犹新。今年高考季,有培训机构借机推出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使用者只要输入高考年份和参考省份就可以重温当年的考试真题,帮助大家集体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对今年高考的题目,特别是语文作文题目,不仅考场里的考生在努力作答,分布在社会各行业曾经的考生们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阐释自己对作文理念的理解,有的评价作文命题水平的高低,还有的干脆直接撸起袖子赶写了一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一把,引来点赞无数。

  随着时代变迁,高考内容一直在持续发展演变。刘海峰表示,从高考考试题型发展来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考题是记忆类的,还经常使用填充题,主要测试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相对而言难度不那么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语引入标准化考试,即ABCD选择题,这种客观的选择题题型后来运用到所有科目,并逐步增加了对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要求。就语文高考作文命题而言,发展变化非常大:刚开始恢复高考那几年,多是要求考生写记叙文或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让考生根据相关材料作文的命题一度很流行;近年来,作文命题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

  从考试的科目来看,40多年高考也历经多次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考试划分为文、理两科,每科各考4门,后来文科考试增加到6门,理科考试增加到7门。1999年,高考科目发展为“3+X”即对考生进行语文、外语、数学(即“3”)必考科目考核,此外,让考生从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大综合中选考1至2门(即“X”),并在实践探索后逐渐固定为“3(语文、外语、数学)+2(文科综合、理科综合)”。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实行文理不分科的“3+3”科目模式,即除了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之外,考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在刘海峰看来,上述举措虽然可以归入高考科目改革范畴,但是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效果,因为它与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招生的科目要求、不同选考科目成绩的等值和换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恢复高考40年来改革幅度最大、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改革。

  刘海峰同时指出,虽然高考制度包括考试科目等经历了诸多变化,但是以不同科目分数相加的总分录取模式始终没有变。高考制度的精神或灵魂是公平,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高考制度的根本,社会对高考最大的期望之一就是公平公正,而“分分计较”的总分录取模式就是高考公平性最直观体现之一,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支持。(记者 张保淑)

 

 

相关链接:

海南:高考考场之外 有一种感动叫父母的爱(组图)
两天诊治18人次 海口9支高考医疗保障队伍护航高考
今日开卷,你有一份来自习近平的高考励志语录,查收!

 

相关链接:
今日开卷,你有一份来自习近平的高考励志语录,查收!
海南:高考考场之外 有一种感动叫父母的爱(组图)
两天诊治18人次 海口9支高考医疗保障队伍护航高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保淑] [编辑:胡恺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