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看到鲜绿的桑叶,乳白色蚕宝宝扭动着幼小身躯,缓缓爬上叶片,尽情品尝这顿新鲜的“早餐”。“它们可是名副其实的吃货,一天要吃四吨呢。”养蚕工人符美凤笑着说,每天早上,都要去地里采摘桑叶。
6月8日上午,阳光普照,海口美兰区大致坡镇昌福村,村党支部发起的养蚕基地迎来了第一批“住户”——10万多只蚕宝宝,只见这个350平方米新建养蚕房里,密密麻麻都是蠕动的“小虫子”,五六个工人正在忙着“喂”桑叶。
这里是昌福星光种养专业合作社,也是海口整村推进贫困村——昌福村委会建立的首个农业合作社。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经过多次外地“取经”,该村党支部发挥创业的“主心骨”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党支部+合作社+金融+贫困户共赢模式,将扶贫力量拧成一股绳,瞄准种桑养蚕特色产业,努力闯出整村推进长效扶贫新路。
记者 曹马志
特约记者 梁崇平 通讯员 王聘钊
■寻路
借鉴他山之石
学习种桑养蚕
“你可以叫我股东,年底有稳定的分红,平时在养蚕基地里打工,一天能有110元的酬劳。”今年43岁的符美凤曾是昌福村委会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后,主动加入合作社,脱贫后的好日子让她充满期待。
在昌福村委会,像符美凤一样加入合作社的巩固提升户有23户,共83人,在政府精准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该村的29名低保户也踊跃加入。“此外,我们还吸收了镇里其他村委会的187名巩固提升户加入,共729人。”昌福村党支部书记何和铭说,通过发展产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更好走上致富新路。
为什么选择种桑养蚕?何和铭说,这是借鉴他山之石、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的结果。面对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这顶沉重的“帽子”,何和铭觉得压力不小。在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的长久路子,是昌福村党支部长期思索的课题。
“闭门苦思,不如去外地走走。”驻昌福村第一书记马良森介绍,就在2017年,村党支部曾组织党员、贫困户等5次前往琼中县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和市场前期开发,后来又2次前往广东省徐闻县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并成功引进品质好、产量高的“283”桑叶品种,同时与徐闻县下桥镇信桥村委会“联姻”,由信桥村委会提供种桑养蚕技术支持和销售市场开发。
■领路
党支部带头
成立合作社为贫困户领路
对于符美凤等人来说,种桑养蚕虽然前景可期,但是个以前没接触过的全新事物,贫困户对参与发展养蚕心中存在较大顾虑。“这个时候,党支部牵头,我们党员带头干,为贫困户在前面领路。”作为党支部书记,何和铭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党支部牵头成立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包括他在内的7名村党支部委员全部带头加入,特别是乡贤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创业的实力、信心和激情,村民踊跃参与。
该合作社前期投入150万元,主要由村里的乡贤出资。乡贤代表黄世光说,根据多次市场调查,合作社发展种桑养蚕很有市场,种好桑树苗,建立专门的孵化蚕蛹空间,除了有蚕茧外,还可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如桑叶可以当绿色食材卖给餐馆,桑葚药用价值可以泡酒等,每亩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到10000元。
“种桑叶的土地,主要是盘活村里的撂荒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发挥规模效益。”马良森说,咱们脱贫更有信心了。巩固提升户冯学农对参加合作社充满了希望:出租土地有租金收入,每年还有固定的分红,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打工、照顾家庭两不误。
为了减小贫困户压力,金融扶贫助力种桑养蚕。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乡贤的担保下,海口市农村信用社将金融扶贫润泽到昌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贫困户每户贷款5000元,共11.5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为种桑养蚕产业助力,让贫困户从农民变成股东,让脱贫攻坚工作行稳致远。
“通过市场调研,种桑养蚕产业,市场前景趋好,每亩每年利润可达8000元以上,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大致坡镇委副书记林芳武介绍,合作社共整合土地200多亩,已耕地250亩,种植桑苗150亩,通过宣传带动,贫困户和农户对种桑养蚕热情高涨,预计两年内种植桑苗将达到1000亩以上。
相关链接:
保亭将开展“文明乡风”活动 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志 海口大坡镇脱贫户李布开重振生活信心
海口美兰区三江镇“输血”+“造血”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