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 摄影/宋国强
海南要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专访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全宝
本文首发于总第856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来,海南经济特区再度吸引了全世界眼光。
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
在海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之际,海南省党政班子显得异常忙碌,海南省委迅速组织了11个由省领导带队的考察团分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
4月16日至18日,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率海南考察团第二团赴福建考察,两天多的时间里先后走访了福建18个考察点。
沈晓明曾长期在上海任职。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启动,时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的正是沈晓明。两年后,沈晓明担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在中央新政的推动下,作为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未来发展该如何规划,备受各界关注。
近日,就海南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房地产调控、营商环境、风险管控等,《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支持海南全域建设自贸区、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你如何看待其深远意义?
沈晓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为海南、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央在设立“1+3+7”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基础上,支持海南建设自贸区,意义确实十分重大。国内之前的11个自贸区的总面积为1300多平方公里,现在海南自贸区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1个自贸试验区面积总和的27倍,是香港的32倍,是新加坡的49倍,是迪拜的9倍。海南建设自贸区、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全球化的重大举措。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之所以能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正是得益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得益于30年来的大胆探索、进取开拓。如今,海南发展正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海南建设自贸区优势有哪些?
沈晓明:我认为主要有6个方面优势。一是特殊区位优势。如果看中国地图,海南偏居一隅,孤悬海外,如果从南海来看,海南也仅仅是南海的一个角,但是如果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海南位居世界的中心。海南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中心,特别是中央授权海南管辖南海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是往来两大洋和两大洲的必经之地和海上要冲,每年全球79.1%的货物运输都要经过这里。
二是岛屿独立地理单元的独特优势。海南岛四面环海,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制度的物理条件较好。
三是国际旅游岛等独特的开放政策优势。比如59国免签、离岛免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鳖和睦家医疗中心等。还有“一带一路”建设支点的优势,博鳌亚洲论坛的政商对话平台优势。
四是经济特区的体制机制优势。近年来进行了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小政府、大社会”扁平化管理模式、燃油附加税改革、财政支付体制等改革,取消12个市县GDP的考核,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三个园区试行“极简审批”,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政务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基本打通,558个非涉密信息系统全部打通,政务信息共享率达到100%。
五是面积、人口和土地等后发优势。相比国内11个自贸区,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万,容易系统集成;有土地和市场规模,容易规划,容易理顺管理框架,便于建成全球资源价值链的配置中心。海南还有商务成本、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相对宽松,发展空间较大等优势。
六是试验风险小的优势。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是4462.5亿元,仅占全国的0.54%,试验风险相对比较小。而且海南一直高度重视风险防范,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风险总体处于可控状态。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海南的短板、主要困难又有哪些呢?
沈晓明: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说,尽管近年来海南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存在的短板有3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外向度低;二是市场主体少,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三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产业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缺口较大。海南建设自贸区要“低开高走”,必须奋起直追、后程发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海南顺利推进好自贸区建设的关键在哪里?
沈晓明:海南能不能圆满地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建设好自贸区,关键在于能不能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的关系。除争取优惠政策,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二是“人”和“事”的关系。人是任何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妥善处理好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关系、领军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关系、政府评价和市场评价的关系,要大力引进市场主体,为人才创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三是近期和长远的关系。安排和部署实际工作既要解决好当前的问题,更要重视着眼长远,稳步推进自贸区(港)建设。四是开放和风险管控的关系。更要重视风险管控的能力,要以“管得住”作为“放得开”的前提,把风险管控能力当作重点来研究和落实。五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做好政府分内的事,更要重视让市场发挥作用,市场能做的事情放手让市场做。
4月16日至18日,海南省考察团第二团到福建考察学习。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海南省长沈晓明在观看全国第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样本)。摄影/宋国强
“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中国新闻周刊:请介绍海南在全岛建设自贸区、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中的产业布局情况。
沈晓明: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提出,海南发展不能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旅游业是海南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要围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目标,以全面提高旅游业效益为目标,既关注游客数量,更重视旅游消费、税收和带动农民增收等指标,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比如,我们正在建设环岛旅游公路,在沿线完善提升50个景点,配套建设50个世界一流的旅游驿站,形成镶嵌在海岸线的“珍珠项链”。未来我们力求改变游客在三亚高度集中的局面,三分之一的游客在海边,三分之一的游客在环岛旅游公路,三分之一的游客在中部热带雨林。
高新技术产业,我总结成“陆、海、空”领域。“陆”指的是南繁育种,每年各省有700多个团队7000多人,到三亚及其周边来育种,占每年农业新品种80%。我们要加快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南繁实验室、南繁科技城,建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海”主要是深海,海洋现在的竞争主要是深海的竞争,我们以三亚为重点,在这里聚集全世界的深海科技力量,积极推进深海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三亚)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
“空”主要是航天科技和产业。以保障载人航天、轨道空间、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为中心,做大做强商业卫星发射、重型运载火箭、航天科普旅游等航天产业,加快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
现代服务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医疗健康、互联网、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如,医疗旅游与海南的定位十分契合。去年以来,我们开始着手谋划推进乐城“超级医院”,充分发挥“国九条”优惠政策优势,积极探索“1+X”模式(即一个共享医院平台+若干个临床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基地项目建设。目前,超级医院完成了一期建设,下一步要将促进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研发应用,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医疗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
中国新闻周刊:有别于国内其他11个自贸区,海南自贸区建设是全域的,其中包括了广大乡村,那么针对这一特点,你们有什么考虑?
沈晓明:与全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在城市不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为全岛,包含广大农村地区。我们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高水平建设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独具海南特色的美丽乡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创设海南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建设以天然橡胶、咖啡等为主的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农民增收计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海南高度重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海南贫困人口基数不大,贫困的深度和兄弟省份比起来也不是最深的。海南在扶贫领域如果能走在全国前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扶贫工作的质量上。提高扶贫工作的质量,第一是精准度要高,第二是返贫率要低。我们将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聚焦深度贫困,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源资金力量,精准投向、集中攻坚。抓牢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两个关键,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提质增效,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明确要求海南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海南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举措?
沈晓明:目前,海南的生态环境总体是好的,空气和水的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2.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8%以上。我们深知,海南的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保工作做得好;现在好,不代表将来一直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16年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夏威夷檀香山PM2.5年均浓度大约4微克/立方米,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为11,海南省三亚和海口分别为15和22,海南还有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空间,我们有很强的危机感、紧迫感。
我们将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的契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最严谨的规划、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二是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通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制度建设,真正构建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广泛的生态共识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落地生根。三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5月16日起,我们已经在全省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并将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争取到2030年前后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努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实现全域汽车清洁能源化。
“我们要坚决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
中国新闻周刊:海南建设自贸区消息出来后,海南房地产出现了一些波动,请问对于房地产业海南将会如何发展规划?
沈晓明:根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海南确定了三个思路:岛内居民基本需求由政府来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场来调节,投资性需求靠制度来限制。根据这三个基本思路,海南考虑了一些具体措施。第一,进一步完善岛内居民住房体系,满足岛内居民对住房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第二,科学调控房地产规模、结构、布局、节奏,已经永久停止中部四个生态敏感地区外销型房地产开发,一线海岸线用地已经不允许搞商品住宅。第三,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各类炒作,确保市场平稳,不发生大起大落。4月22日晚,海南发布《关于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在已出台限购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全域限购。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
中国新闻周刊:自贸区建设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有序推进,请问,海南如何发挥特区立法优势强化自贸区法律保障?
沈晓明:海南自贸区建设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法制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 “4·13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任务,梳理出政策法规需求,分类列出政策和立法清单。二是分类分工推进,把清单中的地方事权、中央地方共管事权、中央事权一一列出来,进而再梳理出属于政策调整或立法调整的事权,其中在立法方面,属于地方事权的,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和特区立法权,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属于中央、地方共管事权的,由省领导小组统一和中央协调,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运用特区立法权进行变通;属于中央事权的,省里分期分批上报,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统一授权后实施。三是抓紧制定综合性海南自贸区条例,并配套制定实施性单项规定;同时研究制定突破性、创新性的自由贸易港单项立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出台完整的综合性自由贸易港条例。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司法保障和争议解决机制。加快建立国际化法院和仲裁机构,引进商事调解机构,形成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海南如何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中加强风险管控?
沈晓明:从一定意义上讲,风险防范的能力决定了开放的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越大,改革开放的大门就开得越大。放开之前先想好如何管住,出台有关政策前进行深入论证、严格把关,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不出现重大系统性风险。一是守住意识形态底线,防范黄赌毒。国家明令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做。二是防范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监管风险,通过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提高监管水平。三是做好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等各类风险的防范处置。
中国新闻周刊:海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市场主体缺乏是推进自贸区建设中众所周知的瓶颈问题,那么海南如何通过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沈晓明:优化营商环境,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将注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公平,海南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对国有、民营、内资、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促进企业主体公平有序竞争。二是高效,通过简政放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海南累计减少审批事项1206项,减幅80.4%,开展园区“极简审批”改革试点,建成全省“一张审批网”。三是透明和可预期,市场主体向政府申报的项目能不能批、多久能批下来,能心中有数,并且八九不离十;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目前,海南全面推行互联网“不见面”审批,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优化便民服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引入第三方评估。海南将配套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各类属性企业对营商环境的需求不同,外企更关注会计、法律、仲裁等专业服务,国企更加关注政府办事效率,民企更加关注政府诚信度。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将以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一并努力改善,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
相关链接:
海南首个教育大区落户海口 5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
非遗项目“海南虎舞”展演在三江镇举行
海南:藏在菜市场的市井老味道
海南陵水县公安局:以人民为中心 护航社会平安
海南将住在校企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