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斯科6月24日电 特稿:邻家有花开正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欧亚故事
新华社记者栾海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在63岁的俄罗斯人亚历山大·泽连科夫眼中,是一段活生生的国家跨越式发展史。
这位曾经的苏联驻华外交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多是平房”,很多人“冬天用煤炉子取暖”,“街道就是自行车的海洋”,“最不可思议是,在中国,自行车原来可以做很多事,例如搬运一个三开门的大衣柜”。
泽连科夫前些年又造访了中国。他描述,北京已是“世界级大都市”,冬天“采用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最让他兴奋的是,“从北京坐高铁只消半个小时,就能到天津吃狗不理包子了”。
从童年记忆到学术解构
泽连科夫对“煤炉”“自行车”“狗不理”印象深刻,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对改革开放的描述则温婉而充满画意:“改革开放的中国,好似一朵美丽鲜花,瓣瓣绽放。”
扎哈罗娃的父亲是苏联外交官。上世纪80年代初,扎哈罗娃随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她回忆说,那时北京街道上的人们大多穿着绿色或蓝色上衣,剧院和博物馆也不是很多,妈妈经常带着她去北海公园和宋庆龄故居。
而到了90年代扎哈罗娃一家人第二次来到北京时,“我发现人们更爱笑了,不仅穿着更加时髦,还积极学习外语,喜欢和外国人交流”。“在北京的生活,为我打开了感知中国的大门。”扎哈罗娃说。如今,作为外交官的她仍然会经常出差到中国,见证中俄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对我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术语,更是儿时的回忆和感受。”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泽连科夫和扎哈罗娃用直观感受描述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则从学术角度向记者列举了一串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时代关键词: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中国领导人有着坚定的政治意志,无惧改革困难,”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政府擅于通过试点,验证改革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择优实施推广,从而快速增强国家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居民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守望相助到分享红利
40年改革开放,40年合作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人员交流到技术分享,在中国和俄罗斯这对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近邻之间,不断涌现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1994年10月,时年63岁的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总工程师西特里维应邀带领专家组来到中国,在浙江省衢州市巨化集团担任技术指导。扎根中国24年,如今的西特里维已是白发苍苍。在他指导下,巨化集团的各类氟化工产品和工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完全实现了产品替代进口、破除外国垄断的目标。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西特里维说,“通过巨化这个缩影,让我看到浙江,甚至整个中国,在它美丽富庶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众多企业在奋斗拼搏。”
西特里维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提升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许多赴华外国专家中的一员。而今天,中国与世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当年的“学徒”开始用新技术装扮“师傅”的家园。
上世纪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参与了北京地铁的规划设计。如今,中国企业带着全球领先的地铁技术前往俄罗斯,在莫斯科地铁改造扩建工程中承担隧道盾构掘进和车站主体建设。项目总工程师瓦季姆评价:“中国设备十分先进。俄中双方的工程师协商解决问题,就像兄弟一样。”
从授人以渔到提速飞奔
如果说改革开放拉动了中国与欧亚地区合作的列车,那么,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成为这趟列车提速飞奔的新动能。
棉花种植业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2014年,中国中泰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启动了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项目,在当地打造现代化棉花产业基地。短短3年时间,产业园从图纸变成现实,逐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2003年起在当地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作为第一批采用中国种棉技术的吉尔吉斯斯坦棉农,努尔迪诺夫告诉记者,采用中国技术之后,棉花的产量从每公顷3吨增长到了5吨,他的种棉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棉花种植、纺织、基建、铁路等领域,中国企业大力推动本地化,加强对当地员工的技术培训,承担更多社会义务,将中国技术、投资转化为各国的生产力,为丝路沿线各国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哈萨克斯坦政治学者阿姆列巴耶夫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商人到哈萨克斯坦投资兴业,促进了经济转型,提升了经济质量,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哈方希望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境运输,推动商品出口,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参与记者:赵嫣、周良、魏忠杰、魏董华)
相关链接:
张雪迎杂志大片曝光 邻家女孩初长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