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前后对比(左为修复后)。
时光流转,经历史的淘洗,书本随着时间的长河向前漂流,流传至今。一本古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时间的篆刻,也让古籍“伤痕累累”。古籍修复师,也被人们称为“书医”,利用古籍修复技术,为破损的古籍做“手术”,令其重焕光彩。30日下午,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来到海南省图书馆,零距离感受古籍修复师的日常。
海南省图书馆唯一一位古籍修复师黄文锋。
古籍在古籍修复师的手中重焕光彩。
耐心:修复一页古籍耗费数小时
30日下午,海南省图书馆三楼的古籍修复室内十分安静,只听得见桌上的纸屑沙沙作响,古籍修复师黄文锋正聚精会神地为一本清代文献做“手术”。拆线、修补、喷水……每一道工序,黄文锋都一丝不苟。
生于海南儋州的黄文锋,是海南省图书馆唯一一位古籍修复师,也是目前海南唯一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书医”。2007年,海南省图书馆正式开馆。从山西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黄文锋毅然回到故土海南,进入海南省图书馆工作。2008年,国家举办第二期古籍修复培训,黄文锋被推荐参加。培训时间为三个多月,培训期间,黄文锋第一次接触到古籍修复技术,心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与热情,当然也吃了不少苦头,他的手指经常被划伤。“经过培训,我学会了很多修复技术。”黄文锋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告诉他的一句话,“古籍修复要耐得住寂寞”。
时间久远,这本古籍“伤痕累累”。
“这本书距今已有数百年,随着时间推移,虫蛀、霉蚀等问题,纸张上布满大小不一的破洞,急需修复。”黄文锋将残破的书页平铺于补书板上,仔细观察了一番,“像这本书是皮纸做的,修复时就要找一样材料的纸张,同时在纸张厚度、颜色等方面都要尽量保持一致。”黄文锋说道,修一页古籍,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
黄文锋修复古籍时使用改良后的锤子。
细心:修复古籍精确到毫米
一本破损的古籍,就像一位病人,需要医生对症下药,及时救治。面对需要修复的古籍,古籍修复师首先要做的是“察言观色”,记录古籍的书本名称以及纸张厚度、酸碱度、破损程度等50多项指标,并将这些信息建立电子档案。“也就是所谓的‘病历本’。”黄文锋打趣道,对于一般的问题,他都能顺利修复,而当其遇到难题时,则会请前辈赐教,然后定下修复方案,“对症下药”。
古籍修复是个精细活。
海口网记者发现,小小的古籍修复室内摆放着刷子、毛笔、压书机等各式各样的工具。“古籍修复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借助的工具也会比较多。”黄文锋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你看,因为有些破损的地方很小,所以有时需要使用放大镜来完成修复工作。”正说着,黄文锋又拿起了一个小蒸笼,“这可不是用来蒸馒头的,是用来‘蒸书’的。‘蒸书’的目的,在古籍修复时主要是为了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页。”
古籍修复工作有个约定成俗的标准:修复古籍时,接口不得超过两毫米。这也体现着工作的高精确性。
黄文锋演示使用起脊架。
决心:古籍修复这条路可以走一辈子
今年上半年,黄文锋已修复古籍20余本,主要集中于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每修复好一本古籍,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份荣誉。”黄文锋说,古籍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修复古籍的意义就在于延长古籍寿命,将前人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滋润着后人的心灵。
古籍修复需要耐得住寂寞,修复一页就要耗费数小时。
从2008年至今,黄文锋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已10个年头。他欣喜地发现,曾经冷清的古籍修复室,如今迎来了一批批从全省各地涌来的学生。“他们到这里体验和学习,对古籍修复技术充满着好奇心,就像当初的我一样。”黄文锋笑着说。
目前,随着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以及技术的进步,古籍修复这项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得之前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古籍修复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长到可以走一辈子。”黄文锋说,他热爱这项技艺,希望在这条路上走一辈子……
记者刘杰 邵阳 摄影报道
(海口网7月31日讯)
相关链接:
古籍修复师的匠心与传承:让时光倒流,让古书复活·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