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上班领工资 家养黄牛不愁卖
——美兰区红化村郑仁山脱贫记
7月31日上午,美兰区三江社区红化村,阳光明媚,村边的水塘波光粼粼,成群的鸭子正欢快觅食,看到主人送来食物,它们马上扑腾着翅膀欢快奔来。
“这里有2000多只鸭子,我就是它们的‘保姆’,吃喝拉撒都要管,只为了它们可以健康成长。”正在喂食的是村里的脱贫户郑仁山,看到水边抢食“打架”的小鸭子们,笑得格外开怀。在精准帮扶下,郑仁山在村里的养鸭基地找到工作,一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同时,他还在附近建起干净宽敞的牛棚,因地制宜养起黄牛,踏实肯干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曹马志 实习生 郑怡君
重新种上槟榔瓜菜
“摘掉贫困帽,告别苦日子,老郑的勤劳大家都看在眼里,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三江镇扶贫干部李波还记得,之前入户走访,第一次见到郑仁山时,他始终眉头紧锁,难见笑容。原来,郑仁山一家7口人,几年前,辛苦打理的6亩多槟榔等经济作物在一场超强台风中全部被毁坏,颗粒无收,赡养老人、供小孩读书的经济压力倍增,靠着微薄的积蓄和他一人打零工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艰难。
郑仁山说,除了两个年迈的老人外,家中3个孩子,其中2个在上学,另外一个患病常年卧床,“我老婆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不能外出打工。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当时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
2015年,三江镇政府将他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多次上门走访,制定一揽子精准帮扶措施。李波介绍,通过教育和医疗帮扶,分别上初中、中专的两个孩子上学开销有了着落,家人看病有了保障……郑仁山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来。
好日子得靠自己干出来,可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如释重负的郑仁山寻思盘活家里的多亩荒地,可是苦于缺乏生产资金。在政府的帮扶下,地里重新种上了槟榔和瓜菜,不仅能供自家吃,还可以拿到市场去卖,增加收入。
达人养了22头牛
在李波看来,精准扶贫重点在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多头并进”,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为此,扶贫工作组在帮助种植好果蔬的同时,也根据郑仁山有养殖经验且养牛意愿比较强烈,就因户施策帮扶发展黄牛养殖,拓宽产业帮扶。
“政府投入4万多元,给我买了7头牛,其中6头是成年的母牛。”郑仁山说,镇里很贴心,还提前建好了40平方米的牛棚。为了养好牛,他每天吃完早饭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牛棚,把牛赶到天然草场放养,之后便清理牛棚,让牛住得“舒服”。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郑仁山的黄牛以放养为主,牛棚不远处就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地面绿草茵茵,20多头黄牛在自由地吃草,随着几次大声呼喊,原本分散的黄牛都向着主人所在地方集中。“这些牛可是我的宝贝,每天都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郑仁山说。
经过一年左右的摸索努力,现在郑仁山俨然成为养牛达人,养殖的黄牛规模已从原来的7头增至22头。“黄牛需求比较大,挺好卖的。”勤劳肯干的郑仁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16年底,郑仁山顺利摘掉贫困帽子。
“他原来对养牛知识不是很透彻,但是特别爱学习,每次扶贫电视夜校都去参加并认真做笔记,还经常向专家请教,养牛技术越来越好。”三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冯学朝说。
不仅如此,郑仁山还入股当地特色莲雾种植专业合作社,定期有分红收入。道路越走越宽后,郑仁山对过上更好的日子充满了信心。
相关链接:
海口西秀镇每月将举办不少于2场扶贫宣传活动 助力脱贫攻坚
海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勤劳实干摘“穷帽”——海口美兰区江源村潘在发脱贫记
每早读一读政策落实底气足 海口红旗镇开脱贫攻坚“早读课”
实地取扶贫经 海口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组队赴文昌考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