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南出产藤编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出品的主要是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清代的《黎民图册》对黎族藤编技艺有所提及。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周刊 | 昌江黎族藤竹编:濒危技艺织新路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8-08-13 10:33

  昌江黎族藤竹编:

  濒危技艺织新路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的黎族妇女们在编织藤器皿。记者苏晓杰摄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的县级黎族藤编传承人陈桂红和妈妈在整理编织的器皿。记者苏晓杰摄

  藤编技艺源远流长。

  有关海南出产藤编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出品的主要是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清代的《黎民图册》对黎族藤编技艺有所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南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所不同,昌江藤编技艺不仅保留了最原始的纯手工制作,还巧妙地在藤器上编织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黎族图腾,或是动物轮廓的纹饰,这也成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最大的特色。目前,昌江有关部门已将藤编、竹编技艺“合并”为藤竹编技艺,正在申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积极酝酿拓宽藤竹编技艺的文创产业门路。

  藤编历史之“久”

  “上山砍藤时要挑选节长一点的藤,长度至少要2米以上,这种藤已经生长两三年,既不会太嫩,也不会太老,柔韧度刚刚好。”日前,在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教室里,由昌江有关部门主办的藤编技艺培训班开班,昌江藤编技艺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桂红端坐在小凳子上,一边详细讲解着选藤编织腰篓的技术要点,一边将一根根柔软的藤条巧妙地“穿针引线”。台下,70多名村民在专注聆听的同时,也跟随练习编织着,只见藤条在手指间游走,越编织越细密,一个个藤器雏形渐成,不禁让人惊叹藤编技艺的美妙。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编织成含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手工技艺精美。唐开元至北宋元丰年间,藤编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海南民间还出现多家藤编作坊,学习藤编的人也日益增多。清代《黎民图册》记载:“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上,长数丈,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黎之无业者,竞趋之,黎内生产藤为最饶。”足见黎族藤编技艺源远流长。

  早年,由于昌江黎族聚居地特有习俗,编织而成的各种藤器大多作为当地居民日常用品,大的有箩筐、藤箱、刀箩,小的有腰篓、果篮等。今年47岁的陈桂红,自幼就在祖辈们的传授下开始学习藤编技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摸索中,她的藤编技艺也越来越娴熟。最近两年以来,各级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藤编技艺的传承,县民宗委、就业局、文化馆等部门接连在七叉镇大仍村、石碌镇太坡地区举办多场藤编技艺培训班,鼓励陈桂红等5名藤编“高手”在农闲时将藤编技艺传授给村民们,每期培训时间为10天至15天,每期约有六七十名村民参加培训,部分村民的编织技艺也日渐娴熟,昌江传习藤编技艺的氛围也日渐浓厚。

  织造打磨之“精”

  “你看这个腰篓,大小与500ml容量的白酒瓶差不多吧,如果每天编织三五个小时,估计至少得花上一两个礼拜时间才能编好。”陈桂红说,通常编织一个首饰盒需要半个月,编织一个衣篮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正所谓“慢工出细活”,黎族藤器韧性很好,质地牢固,透气性强,能长时间存放物品,至少能用数十年。

  在昌江,黎族藤编技艺主要分布于七叉镇和王下乡,由于七叉、王下地区山岭重重,生长着许多藤类植物,为黎族农民提供了非常充足的藤编材料,更为难得的是,相比起外表精美的工业流水线成品,纯手工的昌江藤编技艺还有十分讲究的地方。

  据昌江文化馆馆长孙如强介绍,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打框架、编织等10多道工序,有时光是准备材料就得花上好几天时间。当然,最难的也当属编织这道工序了,藤艺匠们拿着打好的框架,织上固定器具轮廓的经线藤条,再绕着它们一起一伏,细密地编上纬线藤条,往返穿插,层层递进,直至编出早已勾勒在脑海里的图像。

  最让人叫绝的是,与海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选在藤器身上漆染图案不同的是,陈桂红学会了用当地特有的黑泥将白色藤条染成灰黑色,或是将酱汁捣碎浸泡将白色藤条染成米黄色,然后在藤器上编织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黎族图腾,或是动物轮廓的纹饰,这样既增加了昌江藤编的美感,也成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最大的特色。

  “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就得提前编织好两个藤编制品当嫁妆,大的装衣服,小的装首饰,你看,我年轻出嫁时的这个衣篮已经用了20多年了,还是一点都没变样吧。”现今,在陈桂红家里,依旧存放着多件已经明显泛黄的藤箱、腰篓等,那可都是她外婆、母亲以及自己年轻时备嫁物品,存放时间最久的至少已有五六十年了。而且,这些藤器历经岁月洗礼,已变得越来越有质感,也更温润有光泽了。

  技艺传承之“忧”

  “师傅手巧、心也细,有时为了编好一个‘大力神’图腾,都要琢磨好些时间,经常是编得快好了,又发现个别藤条编错乱了,又拆掉重来。”同为大仍村村民的米眉脱,跟随陈桂红学习藤编技艺已有数年了,既是她多年的闺蜜,也是她最为得意的“爱徒”,但陈桂红也坦言,在七叉镇藤编培训班里,这样的“得意门生”相对偏少。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塑料、金属等材料制作的家庭用具已逐渐代替了黎乡村寨里的藤编制品,现今,懂得藤编技艺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藤编用品逐渐退出了黎族家庭的生活,黎族藤编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濒危状态。

  在孙如强看来,昌江藤编制品为纯手工制作,耗时偏长,出品较少,目前产生的经济收益偏低,这也是导致黎族藤编技艺民间传承“遇冷”的主要原因。“以这种腰篓为例,如果只是单纯作为一个日用品,可能要耗时一两个礼拜才能编好,但售价就两三百元,但如果在图腾上多花点心思琢磨,变成文创产品,身价就能增加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孙如强介绍,随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昌江藤编制品也开始走出黎乡村寨参加各种文创展览,并开始捕捉商机,这也帮助黎族居民拓宽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同样作为非遗项目,昌江黎陶、黎锦就走出一条新路。”孙如强说,3年前,昌江有关部门出资在石碌镇保突村建设了上千平方米的制陶馆,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羊拜亮老人以及工艺师傅前来指导制陶,带动本村200多名妇女学习传承黎族制陶手艺。如今,制陶馆每天都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全程展示制陶过程,为游客提供体验区,有效帮扶制陶村民实现增收。此外,与其媲美的黎锦技艺也已开始走进部分校园课堂,普及与传承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为此,大仍村也在学习借鉴保突村制陶馆的模式,筹备黎族藤编合作社,提升黎族手工藤编器皿的制作水平。

  据昌江文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藤编技艺被列为昌江县级非遗项目,截至目前,昌江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县级29项。目前,昌江文化馆已将藤编、竹编“合并”成黎族藤竹编技艺,积极申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展项目),昌江黎族藤竹编技艺有望迎来新一轮华丽蜕变。

 

相关链接:

秀技能!海南五指山“三月三”黎锦苗绣技艺大比拼
海南黎族制陶技艺:女制陶男莫近 传女不传男
陵水故事| 黎族传统藤编技艺在陵水焕发新活力

 

相关链接:
陵水故事| 黎族传统藤编技艺在陵水焕发新活力
海南黎族制陶技艺:女制陶男莫近 传女不传男
秀技能!海南五指山“三月三”黎锦苗绣技艺大比拼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曾毓慧 林朱辉 郭宏明] [编辑:李谢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