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8月16日消息(记者刘杰 通讯员张丽珍 吴一华 摄影报道)15日上午,受台风影响,海口正下着瓢泼大雨,海口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委会哩噉村村民黄基雄披着雨衣,来到承包的鱼塘边,走了一圈,确认没事后,又急急忙忙穿过一片小树林,沿着小道赶到不远处的鸡棚,棚子内除了鸡苗还有一大群“新东西”——鸭苗。“刚卖了一批鸭子,共3300只,因为天气原因亏了一点。前几天我又进了一批鸭苗,现在大雨磅礴,天气微寒,怕冻坏了鸭苗,所以我就把它们暂时安置在鸡棚里。”抹去脸上的雨珠,黄基雄又抱起一袋饲料,为鸭苗们送上美味的“午饭”。
面前这个勤勤恳恳的男人,曾经是一名贫困户。黄基雄两夫妻有四个孩子,家中还有一位患有慢性病的老母亲,一家七口依靠黄基雄散养一些鸡、鸭维持生计,生活窘迫,2013年被东山镇列为贫困户。
黄基雄(图右)向村民传授养殖技巧。
“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勤劳肯干。”这是黄基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响应政府整村推进计划,城西村委会对哩噉村过去遗留下来的不规则的浅、小洼地进行清理整治,并用水泥围起来作为鱼塘使用,占地约28亩,为该村第二大鱼塘。得知此消息,一直在外奔波的黄基雄,毅然回到家乡,主动向村干部要求承包该鱼塘用于养鱼。在鱼苗长大后,有想法的黄基雄还在村干部的帮助和担保下,向银行办理了4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用来购买鸭苗,放入鱼塘与长大的鱼苗进行混养,形成鱼鸭混养的生态循环经济。“2011年开始,我就一直四处奔波,在水库里养一些鱼、鸭等,收益不大,但积累了很多养殖经验。”黄基雄说,付出就有收获,2014年,他承包的池塘就有了“第一桶金”,赚了3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黄基雄,更加坚定了内心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的想法。如今,黄基雄承包的鱼塘一年养殖鸭约10批,每批3300只,年产鸭3万多只;养鱼约4万条,鱼种主要是罗非鱼。在黄基雄的科学养殖和兢兢业业打理下,鱼塘实现了1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年纯收入有10多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黄基雄正在喂养暂时安置在及棚内的鸭苗。
2016年,有了余钱的黄基雄,购置了一辆皮卡车,还在原有平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饮水不忘思源,黄基雄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脱贫后,充分利用自己的鱼塘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养殖业,同时还孜孜不倦地指导有意向的村民学习鱼塘养殖技术,希望带领村民一起奔上致富路。
由于农作物产量低,加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城西村委会村民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大家都出去打工,我就叫他们回家来,在家里包池塘发展养殖业,不比外面赚的少。”黄基雄开始在思想上发动村民去进行鱼塘养殖。因为大家对鱼塘养殖不熟悉,黄基雄为有意向的村民提供了鸭苗、饲料等,还教授他们很多关于鱼塘养殖的技巧。
徐光汉是黄基雄的同村好友,也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之前我在外面打零,每个月平均不到一千元的收入。”徐光汉家中有一口荒废多年的鱼塘,面积达10余亩。在黄基雄的鼓励下,他对鱼塘进行了整修,并向黄基雄学习养殖技术,购买鸭苗和鱼苗后,开始发展鱼塘养殖。“如今,我每年都有数万元的收入。”许光汉笑着说,经过多年打拼,家中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他购买了一辆小轿车,还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盖起了新楼房。
2016年底,城西村委会31户158人全部实现脱贫,目前处于巩固提升阶段。“在黄基雄的带动下,村中很多村民都开始了池塘养殖,我们村干部也有了新的扶贫思路。”城西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丁山说,城西村委会拥有26口鱼塘,自然资源丰富,在原有光伏发电扶贫的基础上,村干部们计划发展集体经济,将村中集体所有的鱼塘发展养殖业,并聘请黄基雄为技术顾问。
“在鱼塘养殖的鸭和鱼,销路都不成问题,大部分都已被提前预定了。”大雨还在下,黄基雄望着争抢食物的鸭苗,脸上堆满笑容。
相关链接:
海口龙华驻村第一书记周克乙:引项目促脱贫亲力亲为赢口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