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外交流展示精品,对内传播更接地气
琼剧“拿手好戏”越唱越响
记者 尤梦瑜 实习生 乔敏瑞
作为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琼剧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未曾中断过对外交流。尤其近年来,我省对琼剧事业愈发重视,多部精品佳作先后面世,琼剧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从戏院到小剧场再到咖啡馆,琼剧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开创新的局面。
原创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演出剧照。陈望 摄
8月15日晚,由海南省琼剧院创作排演的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应邀在广西南宁市南宁剧场演出。当晚,南宁剧场两千余个座位座无虚席,剧场中掌声阵阵,精彩的琼剧大戏获得广西观众好评。
事实上,早在2014年,随着广西戏剧院携彩调剧《刘三姐》来琼演出,琼桂两地就开启了戏曲文化交流。此次《冼夫人》赴南宁演出是两地进行的第四次戏曲文化交流。随着近年来我省对琼剧事业的愈发重视,多部精品佳作先后面世,琼剧从业者也在对内、对外交流中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为琼剧作品“提质”的同时弘扬海南传统艺术文化。
对外交流:保持海南特色
早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琼城梨园班就应邀赴越南西贡演出。当时,这一戏班有近百人组成,主要演员有白玉娃、金公仔、吴福光、林童、梁振玉等,演出剧目包括《琵琶记》《白兔记》等,在西贡的演出深受广大华侨欢迎,此次演出也开创了琼剧出国演出的先河。此后不断有民间班社或艺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一带演出。
回顾近几年,省琼剧院以及多个市县琼剧团、省艺校等携各自“拿手好戏”赴香港、东南亚等地演出。随着各个院团“精品意识”的提升,大家越来越多地带着精心打磨的剧目频频亮相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等全国性舞台。过去几年中,伴随着我省《下南洋》《王国兴》《海瑞》《定安娘》《母瑞红云》等多部作品登上全国舞台,在国内多地留下足迹,琼剧在外的认知度也逐渐提升。
对于外地观众而言,欣赏地方戏的一大“障碍”或许就是方言。但是,地方戏的魅力恰恰在于方言和地方的特色音乐。琼剧音乐以板腔、曲牌两大类为主,数十种唱腔变化多端。方言与唱腔二者的搭配总能“碰撞”出韵味十足的美感。
“无论在哪演出,现在的戏曲演出基本都会在现场配上字幕。”《冼夫人》一剧中“冼夫人”扮演者、省琼剧院演员林川媚说,方言是融入地方戏演出的一部分,是戏曲及剧目的精华之一,保持着地方戏的“神秘美”。
现在,一些院团为了让本土戏曲走得更远,而选择用普通话演唱,这样一来,无论是哪里的观众都能够听懂,但在省琼剧院非遗办公室主任张春看来,这一改变也大大降低了地方戏曲的魅力。戏曲演出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剧目的整体艺术质量和水平才是其是否能受到肯定的关键,以“精品意识”打造优质作品是院团努力的方向。
今年11月,省琼剧院将应邀赴法国巴黎做文化交流演出,眼下,大家也开始为这次演出做准备。正如这些琼剧从业者们所言,保留住原汁原味的海南特色,吸纳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呈现所长,琼剧才能够在国内外舞台上走得更远。
对内传播:琼剧走进咖啡馆
值得一提的是,琼剧《冼夫人》在创排时,同时进行了“小剧场”版创作。在今年初,该剧正式在省歌舞剧院亮相后,小剧场版《冼夫人》随后在海南戏院上演。精良的制作、低廉的票价吸引了一众戏迷捧场。记者了解到,小剧场版在表演上与正式的大剧场版并无差别,其变动主要集中在场景、舞美上,剧组根据海南戏院的实际,将部分硬景改为软景,一些大型道具也按比例缩减。
小剧场版更像是一个“便携”演出,它不仅能够在海南戏院演出,还可以下乡开展惠民演出,让基层的广大群众也能看到这部佳作。
近年来,随着我省各类院团琼剧作品层出不穷,人们也在思考如何让作品为更多人所熟知,特别是在以旅游业为重点产业的海南,走下大舞台,“拥抱”旅游市场也成为琼剧院团的选择之一。
在海口骑楼老街的自在咖啡馆中,时不时会安排琼剧演出,让外地游客在休憩时能够感受到琼剧魅力。
省博物馆的非遗“四个一”系列展览中,其中一个展厅就叫作“琼戏台”。这里不仅展示了海南地方戏琼剧的发展历史,还汇聚了木偶戏、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等多种海南本土艺术形式。展厅里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真正的戏台,台下设有茶座,让前来参观的游人有机会在博物馆中近距离体验海南地方艺术。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海南的地方戏,琼剧在传播形式上还有许多可挖掘的潜力,拓展更多的传播渠道、结合实际创新琼剧的演绎形式和内容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相关链接:
新编现代琼剧《秋菊姨母》海口首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