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位于广东粤西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有一条被阳江人誉为母亲河的漠阳江从这儿流过,并汇入大海。阳江坚持以海兴市、绿色发展,几十年走过“沧海变桑田”。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点,9月28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广东行第三站来到阳江,来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媒体,深入走访“蚝乡”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多地,看小小的生蚝如何带动百姓致富,“南海Ⅰ号”的发掘与保护现状如何,以及绿色发展又是如何给当地经济赋能。
程村镇红光村里,一本关于生蚝的“致富经”
刚走进红光村码头,热闹非凡的装载生蚝场景就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只见返航的船只满载归来,码头上车水马龙,等待装载的货车一字排开,渔民们将一筐筐新鲜的生蚝装上车,准备送往镇上的档口集中处理或售卖。也有很多渔民坐在船上,不断拾起身边密密麻麻串起的生蚝,拿着蚝刀细细敲打着附着物。
在红光村码头,村民正在对养殖的生蚝进行拆分。张薇 摄
红光村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东南面,总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3225人,是有名的“蚝乡”。据红光村村书记谢家贵介绍,全村有8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蚝业,养蚝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养蚝的方法非常独特,红光村自1997年开始采用胶丝绳粘蚝吊养,即将蚝苗取下,按照背靠背,用水泥将蚝苗粘在胶丝绳中再放到蚝棚中吊养,每条绳长2米,共贴9对18只。这种方法工序简单,操作方便,且大大提高吊养密度,所养的蚝具有成活率高、易大、味美、肉脆、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
谢书记告诉记者,这里最美味的品种当属“近江牡蛎”,一般需要3年时间养成,大的有一个巴掌大小,一只大概半斤重,最大可达七八两重。记者随同出海渔船前往海湾内的养蚝基地,只见海上蚝田万亩,颇为壮观。蚝民们只需驾一条船,就能像收割葡萄一样,从棚架上扯上一条条挂满生蚝的胶绳。记者现场体验了一下,分量挺沉。
近江牡蛎吊养。张薇 摄
生蚝肥美,还得益于周边的红光村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沼泽环境、凋落物形成的食物链,给天然蚝场更好的孕育与保护。“蚝农称这片海水叫做‘黄金水’,我们这里的蚝肥美,比其他地方的蚝早上市1至2个月,得益于红树林对海水的改变。”红树林保护站站长郑科容介绍。
红光村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张薇 摄
养蚝养得好,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据了解,红光村全村养蚝总面积已达4.3万亩,年产鲜蚝4.5万吨,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6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3万元。
现在,每年每到生蚝肥美时,各地诸多食客便涌向这里,红光村的饮食也已整合发展出“蚝情宴”,铁板烧蚝、蚝仔饭等,成为广受欢迎的菜式。
在“海丝”博物馆,揭开“南海I号”的神秘面纱
阳江第二站,记者来到位于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宋代“南海I号”古沉船的发掘现场。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的发现,是中国水下考古史的划时代事件,开启了我国水下考古先河。而如同敦煌的发现对于陆路丝绸之路的意义一样,“南海I号”以其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发现,被誉为“海上敦煌”。
馆内宋代“南海I号”古沉船发掘现场。张薇 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是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也是首次将宋代沉船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向观众开放。馆内基本陈列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分为七大主题展区,主要展出“南海I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黄金饰品、中国陶瓷、宋代漆器等。
已发掘的“南海I号”文物。张薇 摄
馆内陈列的“大事记”展板显示,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其量身打造的水晶宫;2009年12月24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在馆内看到,“南海I号”尽管船身已不再完整,但船底主体架构保存完整,相关资料显示,该船船长30.4米,宽9.8米,船舱内保存文物约6至8万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考古工作者对“南海I号”文物进行修复。张薇 摄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出水文物的保护是重中之重,馆内对“南海I号”船舱的保护每日都在进行,对发掘的瓷器等文物则需要一一进行细致的整理建档等工作,部分要对破损之处进行修复。
展馆体验方面,观众可以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体验“南海I号”出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
极具现代范儿,阳江高新区怎么建了解一下
阳江第三站,记者来到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对阳江的建设发展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千年之前,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今天的阳江,则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两大战略背景下,正式开启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由珠海对口帮扶阳江合作共建,项目投资约8000万元,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层高约14.3米,绿化率达70%,是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的展示中心,全面展示了高新区中远期发展规划。
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内的沙盘模型。张国勤 摄
阳江高新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北向南排布着福冈园区、平东园区、银田园区和港口园区,六大产业集群分布其中。近年来,阳江高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加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为契机,以建设临港工业为核心,推动创新产业集聚,建设现代工业新城与优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的美丽新区。
在中心正中央,巨大的沙盘模型向人们铺开了阳江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直观图景。
据介绍,阳江高新区正朝着国家高新区的目标奋力迈进,通过龙头带动、政策引导,推动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形成规模优势,预计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236亿元,工业总产值接近千亿元。
重点项目投产,粤水电助力新能源开发
阳江最后一站,记者来到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广东粤水电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清向大家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以及企业的初始运行状态。
据介绍,粤水电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预计年产值约10到12亿元。采用分期开发,粤水电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一期总投资为2902540 万元。项目一期建成后,年生产2MW及以下陆上风电塔架、3MW-6MW海上风电塔架、海上风电导管架合计280套。现在该项目已正式投产。
记者走访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张国勤 摄
在厂房里,记者看到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大钢管,工人们正在对它们进行焊接、刷漆等操作,这些是制造风电塔架的流水线,要利用风力发电,不能没有这些装备。
沿着厂房走一圈,记者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场地很大。据介绍,该项目厂区规划占地面积179543.45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为3587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9278平方米、办公生活区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杨海清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来阳江高新区建设新厂,就是看中了阳江在风电、水电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关链接: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他们眼中的坚守与创新,带来“最美侨乡”的幸福变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