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论场
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报纸上、杂志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篇文章。
然而,日前发生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刷新了我们的认知。30多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所谓的论文,却早已经被删掉或者查不到。而这些文章被撤掉缘于梁莹自己要求,因为被发现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那些文章已经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罪证,所以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文字”。
这件事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也是可以凭空消失的,原来那些曾经带来荣誉、帽子、位子的抄袭行为是可以用一句“早年的错误”一笔勾销的。
这些“早年的错误”打了谁的脸?当年那么多学术大咖看不出梁莹高产的论文几斤几两;事后不断被举报的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却如石沉大海;多名学生证实梁莹上课玩手机、早退、缺课,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是谁在背后一再支持她申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各种荣誉?梁莹是文字的践踏者,是学术规则的破坏者,那些容许、鼓励她的人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者不尊重自己的论文,不曾对笔下的文字负责,不曾对文字的阅读者负责,论文只是他们上位的“数据”,所以这些数据不需要时,被大刀阔斧地删掉也就不足为奇。科研工作者不尊重科研,没人想要创新、没人想要探索,科研只是他们的“工具”,所以这工具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随时调整方向、更改结论。
这样的状况如果成为大多数,那会是多么可怕。
就像梁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这样查,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说的没错。梁莹事件自然是一个特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偶然。一个梁莹暴露一个学校的校风问题,更是整个学界存在的学风问题。
这“早年的错误”若是不了了之,伤了谁的心?抄袭、垃圾文章成了著名学府的敲门砖,知名教授的垫脚石,这让那些诚实做学问、扎实写论文的人情何以堪?试想,如果没有早年间的那么多“论文”,这位老师如何能进入南京大学任教,如何能获得那么多奖项,又如何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如果这条道路被广泛认可,以后是否会有大量年轻学者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科学家们谈论科学精神时一直强调要对“不好的”动刀子,让它们无处遁形,才是对“好的”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如今看来,这条原则对整个学界同样适用——只有淘汰那些违背学术原则捞取功名的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才有出头之日。(科技日报评论员)
相关链接:
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展
清华回应11篇论文被海外撤稿:撤销造假者博士学位
揭秘代写论文江湖:接单有流程收费有标准 本科论文800元15天搞定
多个名校高中生被指论文抄袭 相关期刊表示会认真核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